不少细心的朋友总能在洱海边,看到一群群朴实无华的身影,有洱海流域综合联动执法队员,有洱海滩地保洁员,还有各行各业的人们,他们在洱海129公里的湖岸线上,默默无闻地坚守着,筑牢洱海保护的坚实防线。



清晨的洱海边,透着丝丝寒意,大理市洱海流域综合联动执法大队挖色执法组组长姜之卫和队员们开始了一天的巡逻。每年洱海鱼类生态调控的时候,就是姜之卫和队员们最紧张忙碌的时候,每天下午渔民出海前,他都会在群里发布气象信息,叮嘱大家注意安全,晚上只要一起风或是下雨,姜之卫总会担心出海渔民的安全。

“你们在海上风浪大的时候,遇到不能靠港的时候,要及时跟我们沟通,电话联系,我们会立刻出快艇把船只拖回来,不管捕多少,一定要把出海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姜之卫语重心长地叮嘱即将出海捕鱼的渔民。


洱海鱼类生态调控期间,调控区域严格实行洱海渔船一船一牌一证制。大理市洱海流域综合联动执法大队对参与调控的渔船和渔民进行安全监管和安全保障工作,对洱海偷捕、偷捞、无证捕捞等违法行为依法进行严厉打击。巡逻不分昼夜,除了常规执法巡查,执法人员必须24小时在岗待命,遇到紧急事件的时候,还要一夜熬到天亮。


“我们24小时对海上、陆上不间断地交叉巡逻,我们的执法组也是交替巡逻,我们的快艇出海之前要检查,出海回来也要检查,实现24小时快艇能够随时出动,海上的救援电话打来了,我们必须第一时间赶到。另外,岸边的环保案件也是我们在执法过程中的大事。”姜之卫介绍说。

中午一点,洱海海面风浪时起,快艇从基地出发,低速前行,驶向海面。姜之卫带着队员们开展海面巡逻,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制止在洱海湖区偷捕偷捞的行为。多年的经验让执法人员们练就了火眼金睛,善于洞察寻找水下的不法渔网渔具,他们会及时进行清理收缴,时刻保持打击非法捕捞的高压态势,让非法捕捞不能捕不敢捕。

“我们的职责主要包括执法、监管和宣传等方面,通过巡查、跟踪、监管等,严厉打击侵占洱海滩地、湖体及非法捕捞等行为,确保洱海流域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发现,有效处置。”姜之卫说。


洱海越来越清,离不开严格规范管理和监管执法。大理市洱海流域综合联动执法大队通过实行片区负责制度,采取白天与夜间结合、水面与陆地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全天候24小时交叉巡查监管执法的工作模式,开展动态联动执法和交叉执法。虽苦虽累,但对于姜之卫和同事们来说,能够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全民一起齐心协力保护洱海,是他们心里最大的愿望。

“我是2018年从部队转业到大理以后,参与到洱海保护工作中,虽苦虽累但是特别的荣幸,洱海是我们大理人民的母亲湖,单靠我们执法人员来保护肯定是不行的,需要全民一起保护,洱海肯定会越来越美。”姜之卫坚定地说。


清晨的龙龛码头游人如织,很多游人在拍照打卡,欣赏着美景,非常惬意,而在现场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划着小船在洱海上对水草进行打捞,对岸边的垃圾进行清扫,他们就是洱海滩地管理员。

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今年59岁的李志贤扛着劳动工具来到了洱海边,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从42岁起,李志贤就坚守在洱海滩地管理员的岗位上,水里来、泥里去地干活,一晃17年过去了,她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洱海保护工作。


“我是在2007年7月份开始从事洱海滩地管理员的工作,当时我才42岁,所有人都说你这么年轻你去做这个活,工资又低,当时我听着心里面也很不舒服,但还是咬着牙出门把每天的工作任务完成,每天用心地去打扫,看着自己管辖的区域干干净净,每天下班的时候心里面就很舒服,一天一天、一个月一个月、一年一年到现在就已经干了17年了。” 李志贤回忆说。


每年的节假日期间,就是李志贤和队员们最忙碌的时候,他们的队伍一共有21人,管护的湖岸线长9.6公里,他们风雨无阻地坚守在洱海之滨,划着保洁船打捞水葫芦、死亡水草,清理岸边的垃圾。他们的奉献精神让游客和辖区居民都能在良好的环境中欢度节日。

“我们每天早上8点上班,到12点下班,下午是1点半到5点半,每个人都遵守职责,即使在冬天,湖边风特别大,但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面都有一股劲头,我一定要把滩地打扫干净才安心。”李志贤说,“好多游客来到我们旁边,都会对我们竖起大拇指,说我们很辛苦,打扫得也很干净,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心里面相当欣慰。”

洱海滩地保洁工作看似简单重复,但想要做好也并非易事,需要长期的坚守和艰辛的付出。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李志贤主动加入到洱海保护的宣传队伍中,积极向周边的群众和游客宣传洱海保护的重要性。冬春季节,李志贤还会组织队员们加大打捞频次,采取岸边和水面相结合的方式,把水草集中起来及时清运,更高效地维护滩地及水面的清洁。


“目前为止,我们日常保洁人员有289人,维护的范围是全湖141公里海岸线及库塘。每天打捞出来的死亡水草及污染物由我们二次搬运及清运后,由压缩车拉到凤仪总厂及洱源分公司进行二次废物利用,进行零污染有机化处理,生产成有机肥料。”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滩地现场管理员赵张伟介绍说,“最多的时候,每天打捞出来的死亡水草达到五六十吨,少的时候也有二十多吨,都能做到日产日清。”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一群群不忘初心、默默奉献的身影,他们在一个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成为守护洱海水质最重要的基层力量。

记者:大理视点节目组

编辑:韩玉婷

值周:杨丹妮 张辉

主编:李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