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山东把目标锁定在解决“突出矛盾”上,要求“以勇当排头兵的精神推动改革创新,锚定现代化强省建设目标任务,在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上下功夫,完善制度机制,优化政策供给,激发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和活力。”


会议确定重点实施92项改革,并着重强调了深化融资平台和城投公司转型改革、深化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深化能源转型改革等10项重点改革。10项重点改革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也是“突出矛盾”所在,锁定这些目标,背后是山东改革创新逻辑的质变——早已从“舒适区改良”转向“深水区革命”。

勇当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就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一)


山东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节点。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根据规划目标任务,“十四五”末,山东主要领域现代化进程走在全国前列,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根据2018年国务院批复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国函〔2018〕1号),到2027年是“十年塑成优势,逐步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的节点。

《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27年,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营商环境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可以说,山东正处在“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关键阶段,身上吃重,脚下吃力,必须敢于改革攻坚,破除影响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突出矛盾,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二)

深化改革从哪里“动刀”?

本次会议确定10项重点改革:一是深化融资平台和城投公司转型改革;二是深化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三是深化能源转型改革;四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五是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六是深化济青都市圈协同联动改革;七是深化城乡融合机制改革;八是深化制度型开放改革;九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十是深化营商环境改革。


10项改革内容,有的十分“难啃”。

比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国企改革已取得不小成效,但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国企依然存在机制不活问题,依然需要进一步细化改革举措。比如,山东营商环境自2020年以来连续发布4个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山东连续三年入选营商环境最好十个省份。但依然在市场准入、审批服务、监管检查、政策兑现等方面,需要持续优化提升。

经过40多年改革,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但不改不行,改慢了不行,过于激进也不行。”

山东本次会议释放明确信号——全省上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和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奋斗姿态,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

改革越是向前推进,越会遇见阻力、碰到困难,越是压力重重、挑战不断;改革越深入,越需要全面系统谋划、整体协调推进。这无疑对改革者提出更高要求。

(三)

全面深化改革,重在“深化”,难在“全面”。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涉及全领域、兼顾各方面,全面发力、一体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需辨证施策,综合用力。

观念变革是行动的第一步。以观念更新引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破和立、改革和开放、部署和落实等重大关系,以思想引领变革、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创新激发活力。

重视改革生态建设。改革生态,就是重视改革要素的集成性,不从单个要素用力。完善创新政策,加强法治保障,培育创新文化,让一切创新源泉涌流。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以科学方法指导和推动改革创新行稳致远,要有拼劲,也要讲巧劲。调查研究要深入扎实,方案制定要精准精细,推进过程要稳妥有序,改革成效要促进发展,更加突出目标导向,以高质量发展实绩检验改革成效。

以过硬能力作风确保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提高改革创新能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升抓改革、谋创新的过硬本领,善于以改革精神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创新,以创新举措打通发展难点堵点。

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全面深化改革,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山东必将积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大众新闻记者 戴岳 周学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