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健康37°C工作室】
当地时间2月5日,在美国洛杉矶开幕的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上,中国临床科学家王拥军被授予“威廉·M·费恩伯格卒中卓越贡献奖”,以表彰其在卒中领域科研和临床方面做出的全球性贡献。该奖项由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发起设立,由该领域内知名专家、学术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提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权威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评审,被认为是国际卒中领域临床医学的最高奖。这是该奖项设立34年以来,亚洲科学家第一次获奖。
在大会开幕式上,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主席、美国卒中学会主席劳伦·桑辛宣布王拥军获奖。她在颁奖词中说:“王教授的研究重点是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和二级预防策略。作为首席科学家,他主导了具有深远影响的CHANCE和TRACE系列临床试验,学术成果丰硕。”
王拥军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创始人和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研究计划脑血管病和重大慢病防治研究首席科学家,负责推动“健康中国2030”计划中针对卒中等疾病的“五年规划”项目,从事卒中临床和科研超过40年。他表示:“在过去的 30 年里,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治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和我的团队非常幸运能够见证并参与这一重要的历史变革。”
中国是世界上卒中疾病负担最沉重的国家之一。40年来,王拥军带领团队针对这一疾病的防、治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开展突破性研究:
——“方法”。在卒中治疗中,两种抗血小板药联用无法实现“1+1=2” 的效果是困扰世界各国数十年的难题。通过CHANCE系列研究,王拥军找到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种抗血小板药联用的“甜蜜点”,改写全球诊疗指南;进而又找到导致部分人群使用氯吡格雷效果不佳的“绕行基因”并提出替代方案。这项研究,将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率从11%下降到6%,被多个医学权威机构和期刊评价为国际卒中领域的重大突破,推动全球缺血性卒中治疗进入“双抗时代”。
——“药物”。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来说,静脉溶栓是治疗的第一选择,传统静脉溶栓药物阿替普酶由于生产工艺复杂、产能有限,导致药物缺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王拥军与团队对新型溶栓药物替奈普酶、瑞替普酶、尿激酶原进行临床研发,证实这三种药物在卒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这3种使用更便捷、价格更低的药物已经陆续通过中国和欧美国家药物监管部门的批准,正在逐步应用于临床。这一突破解决了脑血管病溶栓治疗的药物短缺,可支撑中国贡献全球溶栓药物50%以上产能,打破卒中领域溶栓药物的国际垄断。
——“时间”。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大脑”。多年以来,传统静脉溶栓时间窗始终被“锁定”在4.5小时,但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医疗资源不均衡的国家而言,约有67%至75%的患者无法在这个时间窗内接受溶栓治疗。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王拥军和团队综合应用影像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上第一次设计并证实了扩大静脉溶栓时间窗至24小时的溶栓治疗新方案。这意味着,90%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机会得到溶栓治疗,在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的同时患者致残率能够降低8.8%。
——“模式”。充分应用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王拥军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打造覆盖全国的“国家-省级-地方中心”三级国家卒中临床研究网络,以及“学术PI+方法学+管理学”的项目团队运营模式;通过打造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网络,实现全国神经系统疾病临床治疗标准的统一,以及临床研究成果的快速高效转化。
据了解,威廉·M·费恩伯格卒中卓越贡献奖以在卒中预防和治疗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神经病学家威廉·M·费恩伯格博士命名,旨在表彰在卒中临床医学发展过程中做出里程碑式贡献的卓越医生和临床科学家。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健康37℃工作室 杨彦帆)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健康37°C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