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2月6日电 闲记:“尔滨”的哈哈哈哈
  新华社记者王浩明、胡佳丽
  亚冬会的圣火即将燃起,来了哈尔滨几天,作为一个外地人在这里听到和使用最多的一个字,那必须是“哈”。然而,几天在哈尔滨的工作生活体验,发现“哈”是一个字又不只是一个字,四个声调的“哈”可谓是包罗万象。

  (小标题)哈(hā)
  “尔滨”这两年火了,为什么却把“哈”省略了,各种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尔滨”对游客太好了,本地人却哈(笑)不出来了。这当然是一种反向的玩笑。游客带火了人气,带旺了消费,这是实打实的。
  数据会说话。2025年春节期间,黑龙江接待游客2626.3万人次,游客消费达336.5亿元,同比增幅18.3%、23.8%,其中哈尔滨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长144.7%,而春节假期过后就是亚冬会,现在大部分项目都是一票难求,可见这波热潮仍然会延续。

  (小标题)哈(há)
  《新华字典》中的“哈”,并没有二声,但二声的“哈”在哈尔滨广泛存在。
  这是一个惊奇的“哈?”。虽然来了没几天,但哈尔滨带给外来人的惊奇可真太多了。既然是亚冬会时间,就说说哈尔滨人在体育上带来的惊奇。
  东北话有个词叫“猫冬”,指冬天躲在家里不出门。来之前,我也以为零下20多摄氏度的街头看不到什么人,都在家猫着呢。但去街上走一圈,直接就是一个大写的哈(há),还能这样?
  除了大名鼎鼎的松花江,哈尔滨老城区有条小河穿城而过,名叫马家沟。沿着这条河走一段,你可能会发现这里冰雪运动如此蓬勃发展的秘密。河面上大片大片的雪被清扫掉,露出长宽几十米的平整冰面。而附近的孩子大人,拎着冰鞋和小马扎下到河面,坐在小马扎上把鞋一换,就在这里滑冰,一滑就是半天。
  沿河走上两公里,这样的冰场一个接一个。滑冰的人,大的六十来岁,小的不到六岁,没穿冰刀鞋也在冰上嬉戏。
  “你不用管他,别看他滑得乱七八糟,冰感就是这么来的。”一名家长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坐在小马扎上看着自己孩子在冰面上时不时摔一跤,又马上爬起来。

  (小标题)哈(hǎ)
  有天打车去哈工大访友,上车后说了目的地,的哥确认问:“哈(hǎ)工大是吧?不是哈(hǎ)工程吧?上次有个美女说是哈(hǎ)工大,结果到了说是哈(hǎ)工程。”
  这段子虽然平平无奇,但的哥一连串来了四个三声的“哈”,让人一下子绷不住了。
  我说:“您这‘哈’说得也太带劲了,带弯拐的。”
  “咱老哈尔滨都说哈(hǎ),但好多年轻人都改啦,我女儿就说我老土。”
  这天晚上吃饭,坐定后,我对着店家说:“一盘茴香饺子,一瓶哈(hǎ)啤。”这个哈字拉得长长的,我觉得弯拐得还很丝滑。
  店家问:“哪里来的呀?”
  我说:“我不像本地人?”
  店家说:“本地人啤酒都是来‘一件儿’。”
  后来我终于知道,“拐弯”的“哈”其实自有一种骄傲在里头,这“哈”后面接的,一定是哈尔滨叫得响的东西,比如哈工大、哈工程、哈药、哈站……

  (小标题)哈(hà)
  冬天来哈尔滨,很容易把牙冻到,因为外面零下20多摄氏度,你却经常要笑得合不拢嘴。东北人自带的幽默自不用说,让人感触更深的是这片大地上的乐观。
  冬天你来了,可别怕冷,要往松花江上走一走。滔滔江水此刻已经冰封,上面覆盖着雪,但一些雪被扫开,露出光滑的冰面。走过这些地方,外地游客一般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小心翼翼,蹑手蹑脚地过去,走到雪上后长舒一口气,再回首有一种涉险过关的幸存感。另一种,则是看到了冰瞬间兴奋起来,不由分说,一个箭步就滑了出去。
不过,无论哪种表现,他们与冰面大面积接触的概率都差不多,只不过前者趴在冰上,后者往往摔得四仰八叉,结果引来的都是一串“hàhàhàhà”的爆笑。全副武装的游客也不会摔疼,给周围路人带来的欢乐却是实打实的。游客第一次摔,往往站起来拍拍屁股,挤出一些羞涩的笑;两次三次过后,那就轻车熟路了,嘴角往往比人还先站起来。
  这是开怀的“哈”,这种欢乐会传染,东北冰天雪地,但你很难抑郁。和当地人的日常接触中,你能感受到他们的乐观与豁达,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坚韧与自强——躲不过寒冬,便拥抱寒冬;退不去风霜,便让风霜盛开出玫瑰。(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