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叫此一时彼一时,同样的场景和情节,当身份随着时间变化时,感受就大不相同。比如说,过年。网上很多回忆“年味儿”的帖子里,大家都会觉得小时候买新衣服收压岁钱和兄弟姐妹疯玩疯闹非常开心,但长大成人后,就要给小辈包红包,要参与应酬,快乐打了折扣被疲惫取代,自然觉得春节反而没什么意思。更囧的是,即使长大成人,也很可能要在过年期间面对“童年阴影”——频繁的走亲戚。
2024年初,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游戏制作组“梦游勇者鸭”推出了一个微信小游戏《走亲戚大作战》,模拟了不同身份的玩家在过年期间与亲戚间的对话,虽然画面单一(主要是文字聊天)、玩法简单,但凭借其“荒诞的真实感”让众多玩家感同身受,在没有什么宣发的情况下小热了一把。一年之后,游戏又推出了PC版本,除了扩充原本内容外,又增加了DIY模式,等于是从“让玩家会心一笑”进化到了“让玩家分享自己的过年经历”,也收获了更广泛的关注。
在春节里,你遭遇过这样的
“走亲戚大作战”吗?
走亲戚向来是逢年过节的保留项目,平时难得频繁联系相聚的亲戚藉由长假“集中互动刷声望值”,是中国人维系家族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如果按照网络流行语来说,朋友可以自己选择,亲戚都是系统自带,里面会有三观不合的情况简直太正常了,将话不投机的两个人放在一起,让他们碍于礼节必须开口聊天,会对精神情绪造成怎样的打击也可想而知。连续走上几天亲戚,简直比打了一场仗还要累,《走亲戚大作战》这个游戏的名字也算直击灵魂了。
在小游戏版本的《走亲戚大作战》里,玩家要从社畜和学生的身份里按照不同性别做开局选择,然后面对叔伯舅舅七大姑八大姨的考验:有人进了门就狂抽烟,有人追着你盘问工资年终奖有多少,有小孩子乱翻你的房间和收藏,也有人语重心长劝你考公或者早点结婚……而玩家能做的就是尽量水来土掩,用看广告获得的天赋去应对化解各种话题,如果能让亲戚的“嚣张度”“心情值”等属性达到要求,就算顺利过关。
(图:安抚亲戚家的孩子)
(图:这个剧情就明显是在恶搞了)
由于小游戏没有付费系统,因此所有增加应对方式的“天赋”都需要看广告获取,本来这种文字游戏的内容体量就比较小,看广告的频率会明显地影响游戏体验,因此在小游戏版本的评论中,很多玩家集中对此表示不满,反而掩盖了游戏本身的内容讨论。开发组在PC版本里改为了买断模式,上架steam平台后定价18元,并且扩写了文本,加入了更多内容。
开发组编不出来的故事,
可能是玩家的真实经历
在《走亲戚大作战》的PC版本里,原本的“熊亲戚来我家”一轮游被改成了出门走亲戚车轮战,每一次拜访都能根据任务完成度得到红包,然后用红包购买所有的天赋存到库里。只要玩家有耐心,可以慢慢收集所有的文案对话(即使是错误选项也可以获得红包)和天赋,达成全收集成就。
比如说,当亲戚问你为什么没有找对象,“找个伴可是很重要的“时,你可以选择敷衍一下“嗯嗯嗯您说的都对”,也可以怼回去“有对象也未必就是好事”。但前者会让亲戚更加“气焰嚣张”,后者会让亲戚不太高兴,嚣张度却不会降低。如果你拿出“二次元”的属性,把自己手机上的纸片人们给亲戚看,“这都是我对象”,则可能让亲戚因触及了他不理解的领域而不那么趾高气扬。
除了面对长辈,你还要面对亲戚家孩子,这个时候你的身份可能就是小时候你特别不喜欢的那种哪壶不开提哪壶的讨厌大人了,如果想让弟弟妹妹外甥侄女的心情好一点,就得避开考试成绩这类的雷区,多把话题往高兴的事上引,如果实在不知道现在的小孩子流行什么,就闭嘴发红包买零食吧。
(图:“给你出道数学题考考你”)
尤为有趣的是,PC版《走亲戚大作战》还加入了DIY模式,玩家可以自定义角色和剧本,写出自己的“作战”经历。有人会吐槽恶搞,也有人会选择写实风格,在玩家的创意里,你可能遭遇到“过于离谱,应该是真的”的故事。
从《走亲戚大作战》到各种“中国式”游戏,
在困惑和摸索中品味生活
在steam的宣传中,开发组把《走亲戚大作战》形容为“新中式恐怖”,乍看似乎有些夸张,但很多玩家都会若有所思地点头赞同,毕竟,婚丧嫁娶这种从民俗中提取出来的“中式恐怖”带来的是一种特定环境的视觉和想象冲击,而在日常的聊天互动里被来自人情的压力所困扰,是每个中国人从小到大都难免要遭遇的一种“精神虐待”。更囧的是,接收方固然不舒服,发起方也未必就神清气爽。
除了那些习惯指点江山,凡事总想用“爹味儿”来教人做事的亲戚之外,很多人都不得不搜肠刮肚,用考试成绩、工作情况和身体健康这种通用话题去寒暄,如果得到负面的回复,还要想办法发散点正能量去给对方打气。这样的对话,听在心里不爽的人耳中,就显得无聊又居高临下——你对我的情况一无所知,怎么就能一副很懂的样子去告诉我应该怎么面对生活?因此,在社交平台上,那些“过年怼亲戚”的故事下面,总能收获大家同仇敌忾的点赞。
如果说这是一种“新中式恐怖”,那么它的恐怖之处,无疑就在于“大家都并不太想这么做,但碍于传统、礼貌和习惯,不得不一直这样做”,小时候看武侠小说被“不看闲书”的长辈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也会觉得电子游戏害人不浅,而去批评玩游戏机的孩子;小时候拿到压岁钱后就得上交给“帮你存着”的父母,长大后可能也会一边给亲戚的小孩发红包,一边把“交换”回来的红包从孩子手上拿走……
这样的不爽、疲惫又无可奈何,在2018年发售的爆款游戏《中国式家长》中也有很鲜明的体现,在那款游戏里玩家模拟的是家长养育子女的教育过程,很多玩家在评论中表示自己小时候不理解为何家长望子成龙一定要鸡娃,玩了游戏才感受到“光是维持现状就需要很努力”的环境压力。
(图:《中国式家长》下面的玩家感慨)
后来又有不同的游戏开发商陆续推出了《中国式网游》《中国式加班》《中国式相亲》等众多“中国式”游戏,从生活、工作、爱情等多个方面,用带点戏谑带点整活的模拟经营玩法,给玩家展示了“被环境拿捏的一生”。相比之下,《走亲戚大作战》这样集中的过年期间,用一点圆滑话术就能宾主尽欢的情绪困境,充其量只能算新手教学关了。
“中国式”游戏用娱乐的方式反映了中国式人生中常见的遭遇,玩家们在其中品味到困惑,也模拟着摸索,去探寻当前还不甚明了的未来,像《复仇者联盟3》里的奇异博士那样,在N多个可能中去拼凑出最圆满的一个答案。游戏中的人生,由玩家拨动选项去达成happy end,而现实中的人生,也同样要由玩家自己来做出每一次抉择。
作者:芥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