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文物,传承民族文化,延续城乡历史文脉。2024年,我市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新发现文物数量达287处,位居全省第一。舒城县干汊河镇泉堰村的“柳抱泉”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就带您一起去了解一下。
上午九点多,记者来到舒城县干汊河镇泉堰村看到,村民付先成在“柳抱泉”提水,他告诉我们自己打记事起,村民们就经常来到这眼古泉担水回家,煮水泡茶做饭。
村民 付先成:我现在71,我爷爷辈上一辈都在吃这个水,上百年都不止了。
在付先成印象中,柳抱泉常年丰盈,久旱不涸,每遇大旱之年,周边三五里的村民都会到柳抱泉取水。
村民 付先成:原先八九年大旱的时候,我们全村都在这边挑水吃,大干旱的时候都干不了。洗衣服都在这一块。
村民 付先华 :我们一点点大的时候,有个大柳树是空心,把这个井给围住了,石条担着,搞水桶挑水,两个水桶往井里一放,挑上来就是一担水。那边一条沟,井水一天淌到晚,田里大干旱都是靠这个水,一年到头水位都高。
柳抱泉所在的泉堰村,位于春秋山西侧脚下,群山环抱,一道山溪穿谷而过。原先路边有一株合抱粗的古柳树,树边有泉涌出,村民凿池为井,泉水从泉眼里翻涌出来,又从石块缝里挤进井中,涓涓细流,清亮甘美。柳抱泉因此而得名。据了解,柳抱泉由8个组合泉眼组成,分布在2平方公里内,现打有4口水井。
2024年,“柳抱泉”成为我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发现的新文物点。这口纯天然形成的古泉,在家家户户都用上自来水的年代,承载周边村庄70多户人家的吃水记忆。
舒城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 李如雪 :年代大概能看出是清代晚期到民国时期,但是据县志传说,宋代李公麟春秋山隐居时,对柳抱泉就有相关的传说,县志中有记载。
六安市文保中心考古科工作人员 刘春:四普普查的标准,一个是文物本身的造型,价值,还有它所代表的文化意义。首先他在当地的文化传承中是有一定意义的,一个是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是一个传承和记忆。
今日柳抱泉,旧貌换新颜。当地政府对柳抱泉周边进行绿化、硬化和亮化改造,配置了井圈,修建了护栏,在护栏旁立起一块巨石,书写了“柳抱泉”三个大字,配备了袖珍公园,园中建有凉亭,石凳和漫步小径,供游人小憩。蜿蜒的步道将古井、公园、荷池串为一体,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来源 :直播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