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t
引言
1937年12月的南京,战火席卷,硝烟弥漫。城破在即,紫金山上,一群中国军人选择了殊死一搏。他们知道自己无法胜利,但仍然死战不退,战至最后一刻,无一人投降。他们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曾是中国最精锐的部队,却在南京战役中被迫成为最后的屏障。
当日军攻上山顶,面对的是一片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逃兵,没有俘虏,只有战至力竭的勇士。甚至连侵略者都不得不承认:他们是值得尊敬的敌人。这究竟是怎样一场战斗?为何他们明知必死,却仍然坚持到底?
紫金山之巅,最后的战斗
1937年12月,南京的天空已被战火染红。日军攻势如潮,南京城墙在炮火中岌岌可危,紫金山则成了这座城市的最后一道屏障。而驻守紫金山的,正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
这支部队本来不是野战军,而是中央军校的示范部队,训练严苛,装备精良,肩负着国军现代化实验任务。
换句话说,他们更像是“教学模型”,是给其他部队当榜样的,结果,这支原本应该在课堂上打靶、演习、做笔记的部队,如今却被推上战场,承担着守护南京的重任。
问题是,他们能打吗? 能!而且他们打得比谁都狠!
别的不说,他们手里的武器都是当时国军里最好的,毛瑟步枪、马克沁重机枪、捷克式轻机枪、75mm山炮、战防炮,甚至配有德国顾问训练的战术。这群士兵本来是为未来培养的“军官种子”,结果现在成了必须以血肉之躯顶住日军进攻的最后一道墙。
12月7日,日军的炮火开始倾泻在紫金山上,重炮、飞机轮番轰炸。日军战术简单粗暴:先用炮火炸烂你的阵地,再派步兵冲上来清理残余。
可问题是,教导总队根本就不怕轰炸!他们的工事是按照德国标准修建的,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防御堡垒,扛得住一定的炮击。更何况,他们士气极高,心里清楚,这一仗如果守不住,南京就彻底完了!
7日当天,日军的炮火覆盖紫金山,一发发炮弹像是雨点一样砸下来,把山头炸得坑坑洼洼。战壕被炸断,碉堡被炸塌,可教导总队的士兵们硬是顶住了。
炮击一停,日军步兵蜂拥而上,他们以为中国军队已经被炸懵了,可等他们爬上山,迎接他们的却是一阵猛烈的机枪扫射。
9日,日军发现强攻不行,就开始用燃烧弹。火借着风势蔓延,整座紫金山变成了一片火海。不少士兵被活活烧死,但剩下的人依旧没有退后一步。他们有的趴在战壕里继续射击,有的索性冲出工事,与日军短兵相接。
最惨烈的是夜战。为了拖住日军,教导总队的士兵们开始夜袭。他们拿着刺刀,摸黑潜入日军阵地,和敌人肉搏。
有时候,刺刀插进去拔不出来,他们干脆用拳头,用牙齿,拼到最后一刻。紫金山的夜晚,火光闪烁,喊杀声震天,空气中弥漫着焦臭和血腥味。
血战到最后一人,他们为什么不投降?
有人会问,南京已经守不住了,为什么教导总队还要死拼?答案很简单,他们的任务就是掩护其他部队撤退。
换句话说,教导总队就是一个活靶子,他们要用自己的生命,把日军拖住一天,拖住一小时,哪怕只是十分钟!
但问题是,他们有没有考虑过投降? 没有!因为他们知道日军对俘虏的态度。就在南京城墙外,日军已经开始了屠杀,成百上千的战俘被逼到长江边,直接用机枪扫射。他们知道,投降意味着死,而且是屠杀式的死。
在当时,南京的败局已定,但中国军队要进行战略转移,为未来的抗战保存力量。如果紫金山一夜之间被攻破,那些正在撤退的部队就会被日军追杀得片甲不留。
日军显然也意识到了紫金山的重要性,因此在12月10日,他们改变了战术。日军不再冒然冲锋,而是在麒麟门附近布置了多个升空气球,利用侦察设备精准锁定教导总队的防御工事,随后动用150毫米重炮,逐一摧毁国军的碉堡、战壕和火力点。
国军的迫击炮和机枪阵地遭到毁灭性打击,工事被夷为平地,幸存的士兵被迫撤入山体内,依靠天然岩石作为掩护继续作战。
日军的炮火使得教导总队失去了反击能力,他们的反坦克炮和迫击炮早已被炸毁,能用的武器只有手中的毛瑟步枪和刺刀。到了12月11日,紫金山主阵地已被完全包围,增援无望,粮弹耗尽。但即便如此,没有一名士兵举起白旗。
所以,他们决定战斗到最后一刻!
12月12日,南京的战局彻底崩溃,唐生智下令全军撤退。但问题是,这个命令已经来得太晚了,教导总队早已被日军团团包围,根本无法突围。当天晚上,日军的总攻开始,炮火、步兵、坦克一齐压上来。
在最后的阵地上,子弹打光了,士兵们用刺刀拼命,刺刀断了,就抄起工兵铲,工兵铲断了,就用拳头。他们知道自己活不了,但他们想让敌人付出更大的代价。
当日军终于攻上紫金山顶的时候,他们看到的是一片尸体,没有一个活口。所有士兵都面对着敌人倒下,没有一个人是背朝战场的。
松井石根站在紫金山上,面对这片惨烈的战场,罕见地说了一句:“他们是值得尊敬的敌人。”
血战之后,谁还记得他们?
南京沦陷后,日军大肆屠杀,但南京的百姓没有忘记紫金山上的勇士们。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偷偷上山收殓遗骸,用最简单的方式埋葬这些战士。他们没有墓碑,没有名字,只有一个个无言的坟冢,诉说着他们曾经的英勇。
多年以后,紫金山上仍然能找到当年战斗留下的弹坑,残存的碉堡,还有那些被烧焦的石头。它们沉默地讲述着这场血战,提醒着后人,这片土地曾经有人拼死守护。
教导总队的全军覆没,成为南京保卫战最悲壮的一幕。他们没有等到援军,没有等到撤退的机会,最后变成了紫金山上的孤魂。
今天,我们走过紫金山,看到的是绿树成荫,游客如织,可当年那场惨烈的战斗,依旧在历史的记忆中燃烧。他们不是失败者,他们是中华民族最坚硬的脊梁!
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参考资料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_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