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杰

2月6日,迎来一个见证中国影史的时刻。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票房超越《长津湖》,登顶中国电影票房总榜。在欢呼之余,我们也不难发现,任何一个爆款现象的背后,都闪现着诸多鲜活启示的光芒,耐人寻味。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电影是艺术产品,也是技术产品,动画电影尤其如此。跟科幻电影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一样,一部动画电影的完成也离不开成熟的现代工业技术支撑。在《哪吒2》中,可以看到,宏大的特效场景和精细的3D建模技术,为呈现海底龙宫、天庭桎梏等场景立下汗马功劳。这种技术赋能与产业链优化,还体现在充分利用AI预测与精准排片,助力影院动态优化排片。

而这在几十年前,是无法想象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的手绘动画电影《哪吒闹海》,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时隔几十年,从经典艺术品《哪吒闹海》到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哪吒2》,从中可以看到技术的迭代升级,并没有带来本雅明所说的“灵韵消失”,而是让想象力和勇气展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最近几年,与春节假期一起来临的,往往有技术上的突破进展消息。这个春节,人工智能DeepSeek出圈,它曾预测《哪吒2》的票房将达到65.8亿元。《哪吒2》的一骑绝尘让我们看到,科技与人的智能,或许不总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主体性,如何充分利用技术为己所用。

《哪吒2》的导演饺子,是一位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的医学生,因热爱动画毅然转行,从医学生变成了“动画狂人”。为了制作好这部电影,他付出无数个“死磕”的日夜。他的处女作《打,打个大西瓜》耗费三年打磨;凭《哪吒1》大火之后,又带着团队闭关五年死磕续作。这种近乎偏执的创作态度,正是饺子口中“没有捷径,只有死磕”的注脚。 此外,该电影的出品方光线传媒近年来持续深耕“中国神话宇宙”,通过《哪吒》《姜子牙》等作品构建IP矩阵。《哪吒2》的成功不仅依赖前作口碑,更得益于观众对系列世界观的熟悉与期待。可以说,《哪吒2》的成功,既是技术的成功,更是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成功。

耐人寻味的是,与《哪吒2》登顶形成反差的,是同期其他过于依赖流量明星效应的真人电影票房不佳。这证明观众更愿为内容付费,而非流量噱头。近些年来,不少演员纷纷上综艺获曝光率,却很少钻研业务,演技生疏,导致大银幕上缺乏真正的演技派。这一现象久被诟病。《哪吒2》的成功,无疑是行业回归“内容为王”逻辑的强力信号,或许对“流量艺人崇拜”现象形成有效的遏制。

电影演员陈冲曾在一个采访中说,从整体上来说,全球范围内,电影这种影视品类在当下的影响力在下降。在短剧碎片化汹涌的时代, 《哪吒2》的成功给电影作为长视频也打了一剂强心针。

国产动画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多方协同的结果。正如导演饺子所言:“我们不再需要证明国漫能做好,而是要思考好作品能带观众走向多远。”《哪吒2》的票房神话,既是行业多年积淀的爆发,也为未来树立了标杆——唯有持续创新、尊重观众审美,才能让“崛起”成为常态。

《哪吒2》在剧情中是哪吒的胜利,在剧情外,则是一场关于勇气的胜利,一场想象力的胜利,一场人的主体性与技术共舞的胜利。每一个爆款的背后,都有大量平凡甚至枯燥的记录积累。心怀远方,立足脚下,淡定心态,从小事做好。这种启示不只是属于电影人,更属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