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身价过亿的明星,死在了号称全球医疗最发达的国家,而且死因竟然是因为流感,这种魔幻的事情,竟然真的在现实当中发生了。

大家都知道,大S徐熙媛的事情现在闹得全网皆知,这件事的影响有多大,我就这样说吧,能与之相比拟的可能就是2020年NBA明星科比的意外离世事件,二者分别在女性群体和男性群体里面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而且这一次最让全网感到惊讶的是,大S的死因竟然是因为流感,这种常见病我说实话,医疗应对方案成熟、死亡率极低,哪怕是放在普通人身上,都不太可能直接去世,结果在大S这种有能力享受到顶级医疗服务的明星身上,竟然会酿成如此惨剧。



不得不说,反常背后一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带着好奇,我完整的梳理了一下大S在日本的经历,最后发现了一些关键的细节。

首先是1月29日,大S与家人抵达日本,在出发之前她就已经感觉到不舒服,有明显的咳嗽和哮喘的症状,但是她没有及时就医,反而是选择飞往日本度假,而且她去地方叫箱根,这个地方在东京和横滨的西南部,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这个地方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那就是人口稀少,医疗资源短缺,所以大S在当地看病,直接被当作普通感冒处理,医生让她回家好好休息,并没有引起足够多的重视。



然后到了1月30日的时候,在身体明显不适的情况下,大S坚持选择和家人一起泡温泉,有过生活经验的朋友都清楚,这种情况不太适合在温暖和寒冷的环境中反复交叉暴露,因为可能会加重病情。

到了1月31日晚上的时候,大S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被救护车送往小医院就诊,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细节,在小医院无法治疗的情况下,又紧急转移到了大医院,然后大医院给她开了药,就让她回去休息,而没有选择留院观察治疗,这是第二个需要大家注意的细节。

到了2月1日的时候,大S的病情依然没有好转,她的家人选择从箱根前往东京,然后在中途病情加重,又把大S送往一家小医院看病,小医院一看情况不对,赶紧推荐她们去东京的大医院,可不知道什么原因,大S的家人并没有马上送她去医院,而是等到当天晚上病情再度恶化,才选择就医,但是这个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所以在2月2日凌晨7点的时候,经过一轮抢救之后,大S最终还是去世。

这就是大S事件完整的脉络过程。



我为什么要把过程讲的这么详细呢?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看清楚,大S事件绝对不是意外,当她踏上日本国土的时候,可能就注定了会是这样的结局。

如果她去的不是日本,而是中国大陆,或者是医疗费用巨贵的美国,大S都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但偏偏她去的是日本,这个拥有奇葩医疗制度的国家,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惨剧。

为什么我这样讲?因为日本实行的是分层诊疗制度。

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现在觉得身体不舒服,你极度怀疑自己的身体出了大问题,如果是在国内,你肯定会选择直接去省会城市的大医院看病,一次就能找出病因,可是在日本这种情况是不被允许的,哪怕你身体再难受,你也得先去家附近的诊所看病,如果诊所的医生觉得他治不了,才会开介绍信让你去大医院,大医院看到了介绍信才会帮你治病,而且哪怕你已经去了大医院,也不一定就能留院接受治疗,比如说大S这次,她已经去了大医院,但是可能是大医院觉得她并不严重,或者是床位不足,所以只给她开了点药就让她回家休息,而没有让她留在医院接受治疗。

这种情况在日本十分普遍,很多医院轻易不接受患者的住院申请,因为日本的医疗资源非常紧张,所以为了保证那些病危患者的就医环境,就进行层层分流,一步步的把患者拦截在基层医院。



这种医疗制度本意是非常好的,为了防止医疗挤兑,让真正需要的人优先看病,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日本超过70%的基层诊所没有足够的大型医疗设备,你去那里看病想做一个系统的检查,不好意思,我们没那个条件,你只能和医生进行问诊,医生问什么,你答什么,然后医生根据他的个人经验判断你到底是什么病。

这种模式应对大部分疾病都没有什么问题,可一旦遇到疑难杂症医生出现了误判,很容易就会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比如说大S这次,她在小医院直接被医生判定为普通感冒,因此错过了黄金治疗时间。

然后是第二个问题,日本80%都是私人诊所,一旦医疗资源私有化,那必然就会以利益为导向,大家扎堆都去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开医院,而导致一些小地方甚至很难找到一个靠谱的门诊,就拿大S这次来说,她去的是箱根,这是日本的乡下地区,那里的总人口只有一万人左右,你说这种地方怎么可能会有好医院?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平衡,也是造成了这种惨剧的重要原因。



而且好巧不巧的是,大S去日本的时间,正好是日本流感大爆发的时候,根据数据统计,自2024年9月2日至2025年1月26日,日本已经累计确诊了950万个流感病例,死亡人数超过了1100人。

而日本的医疗从业人员也严重不足,在发达国家中也排在很后面的位置,根据数据显示,每一百张病床配备的医生数量,英国有108.1名医生,美国有93.5名医生,德国有51.9名医生,而日本只有18.5名医生。

在平时可能没啥问题,可一旦爆发大规模的流感,就会出现医疗挤兑现象,所以日本很多医院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轻易不会让患者去医院住院,大S去了大医院,最后又回家休养,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事实上日本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了,早在2020疫情的时候,日本的医疗体系就多次被击穿,当时日本民间很多人已经无比确信自己感染了新冠,为了及时治疗,也为了避免感染更多的人,他们主动提出要去大医院接受隔离治疗,可是日本的大医院就是不同意。

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如果你现在发烧,那你应该先去家附近的诊所,做第一道检测,如果真的出现了多个临床疑似症状,比如说发烧37.5℃以上、有上呼吸道症状4天以上、65岁以上的人有症状2天以上、拍下来的胸片也是很可疑的等等,那小医院的医生才会开具转诊信,让你去指定的医院检测。

可是这个时候距离你第一次去医院报到,可能已经过去了好几天了,没事的可能已经痊愈了,有事的可能已经彻底出事了,更重要的是,把这些患者全都隔离在医疗体系之外,还会造成更大范围的传染,所以当年日本疫情快速失控的根源就在这里。

日本的这套医疗体系,看似守规矩,但这个规矩背后,是以牺牲无数日本普通人的性命来实现了。



这就是日本当下的现实。

我知道有人会说了,既然明知道这套制度有问题,那为什么日本人不改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套制度就是日本人经过几十年的摸索,探索出来的最佳制度。

日本不是一开始就施行这种离谱的分层诊疗制度的,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日本和咱们现在一样,也是你想去哪个医院看病就去哪个医院。

真正的转折点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事情,当时日本经济开始腾飞,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给日本的医疗机构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日本的医保制度规定,患者如果未经基层诊所直接前往大医院,那就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比如说费用增加30%-50%,大多数人都是平头老百姓,一看费用增加这么多,肯定就会选择先去小医院再去大医院,这种分层诊疗制度在当时是合理的,也是适合日本国情的。



真正的问题出现在什么时候呢?

答案是上世纪9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和老龄化的加剧,日本出现了两个严重的现象:

一个是日本财政开始吃紧,医疗支出有点扛不住了。

另一个是日本老年人越来越多,大量的慢性病患者出现。

当这两个现实摆在所有人面前时,如果大家还是都去大医院看病,那用不了多久,日本的医保资金就会归零,日本的医疗系统也会崩溃,所以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状况。

日本进行了两个改革:

一个是进行医保控费,不让医生随便开药消耗医保资金,如果医生随便开药,可能会导致自己的收入减少,大S这次去医院没有接受系统的治疗,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不是她没有钱,而是医生不愿意开太多药来影响自己的收入。

另一个是进一步严格管控分层诊疗制度,想要去大医院看病变得越来越难,大多数情况都是患者去了小医院,医生问两句就开药让患者回去自己休养。

这种医疗制度引发了大量的医疗事故,几十年来日本每年都有因为分层诊疗制度耽搁治疗而去世的案例,当悲剧发生之后,患者家属严重不满,频繁地出现医闹事件,甚至有很多医生被患者家属直接杀死。



当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时,就让大量的日本医生选择辞职,比如说2000年杀医事件之后,医生们人人自危,当年就有近三千名医生从公立医院离职。

当医生人数减少,就会进一步加剧日本医疗资源紧张的状况,当医疗资源不足,就只能继续加大力度实施分层诊疗制度,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就出现了大S这种一个流感辗转好几天都无法得到有效治疗的状况。

这就是日本当下的现实,很多人总是喜欢吹嘘日本的医疗条件世界第一,但就是不愿意承认,咱们国内的医疗体系,已经尽可能的照顾到了大多数的普通人,你想一下,就连大S这样的明星在日本都会出现这么离谱的“意外”,如果是我们普通人去了日本,那又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