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包公,人们对他的印象大多是威严公正的,而“开封有个包青天”的歌词更是让许多人将他的办公地和家乡混为一谈,其实包公并非河南人,却是地地道道的合肥人。



走在安徽合肥肥东县,会发现许多和包拯相关的景点、地名和各类元素,包公故里文化园更是了解包拯生平经历、家世背景的最好去处。



影视剧中的包拯总是有一张黝黑的脸,额头上是标志性的月牙印记,文化园里包拯年轻时代的雕像则颠覆了大多数人的认知,此时的包拯英气逼人,意气风发,完全是一副清秀小生的模样。



文化园由包公故居、孝肃阁、包公书院、廉苑四大主体片区和游客服务中心、戏台等部分组成,白墙灰瓦的建筑古朴典雅,给人庄重肃穆之感。





展厅内详细介绍了包拯的生平经历,他为官期间公正廉洁、不畏权贵,成为世人心中清官的代表,被百姓尊称为“包青天”。





包拯在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之臣,任期间主政御院,敢言直谏,可谓怼天怼地怼皇帝,丝毫没有怕的。嘉祐七年,包拯去世,朝廷追赠其礼部尚书,谥号“孝肃”,文化园的孝肃阁也由此而来。





对于70、80后来说,包公的故事并不陌生,许多典故都以“小人书”的形式记录下来,“不持一砚归”也是其一。



彼时包公在端州(今广东肇庆)担任知州,在职期间严格要求工匠只按朝廷规定数量制作砚台,离任时也坚决不收任何砚台。手下人在其行李中偷藏了一块,包公发现后立即掷入江中,成为美谈。



虽然包拯只掌管开封府一年多,却留下了明察秋毫、铁面无私、清廉正直的美名,人们耳熟能详的许多“名案”都发生在此间,开封府任职期间包拯断的案件也成了影视剧最喜欢的题材之一。





千百年历史中,包拯在人们心中一直是清正廉洁的神探形象,展柜中展示了许多他的断案故事。泛黄的小人书带着年代感和熟悉感,让70、80后瞬间便有了梦回小时候的错觉。



从古朴的孝肃阁到清幽的包公书院,再到充满生活气息的包公故居,走在包公故里文化园,仿佛穿越千年时光回到北宋,和包大人一起惩奸除恶,伸张正义,快哉快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