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梳子姐
爆了,《哪吒2》屠榜成功,妥妥成为中国电影票房总榜榜首。
截至2月5日9时,2025年春节档总观影人次为1.87亿,超2024年春节档总观影人次,刷新中国影史春节档观影人次纪录。
《哪吒2》以宏大的神话叙事为镜,照见众生相。
当我们走出影院,或许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某个角色:有人自诩为反抗命运的哪吒,有人悲叹如怀才不遇的申公豹,有人自嘲是随波逐流的陈塘关百姓,甚至有人调侃自己像那些吞咽腐臭烂汤的土拨鼠。
每一种代入,都暴露了我们尚未自知内在局限与社会真相。
刚开始进入电影院,兴冲冲地以哪吒自许,后来发现申公豹才值得屌丝们共情,细细品味自己的命运比陈塘关老百姓强不多少,最后照照镜子终于明白,自己就是那群土拨鼠中的一员。
第一层:以为自己是哪吒——英雄主义的幻觉
许多人看完电影后热血沸腾,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他们感动于哪吒的叛逆与觉醒,认为自己也拥有挑战命运的勇气。但现实中,这种“英雄主义”往往止步于口号。
哪吒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他在《哪吒2》中从单纯的叛逆少年蜕变为肩负责任的守护者,经历了对力量的反思、对友情的牺牲,甚至直面自我认同的撕裂。
现实中,我们或许只记住了他“不认命”的豪言,却忽视了他在修仙路上忍受的孤独与痛苦。
当观众将自己代入哪吒时,可能只是在用理想化的形象掩盖现实的怯懦——正如影片中哪吒的自我怀疑:“因为我们都太年轻,不知道天高地厚”。真正的反抗,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在看清规则后依然选择打破枷锁。
第二层:以为自己是申公豹——偏见的受害者与加害者
申公豹是《哪吒2》中最具悲剧性的角色,他因妖族身份被仙界歧视,努力得不到认可,最终走向极端。
许多观众会共情他的遭遇,认为自己是职场或社会中那个“被偏见压垮的申公豹”,但这一代入本身便暗含危险。
申公豹的悲剧源于他既是被偏见所伤的受害者,又成为偏见的传播者,他试图通过操控命运来证明自己,却陷入更深的恶性循环。
命运中,我们或许也像他一样,将失败归咎于环境,用“努力无用”的借口逃避自我突破。
影片通过申公豹的镜像角色申小豹,揭示了另一种可能:同样出身卑微,申小豹却因哪吒的扶持而走向光明。
这提醒我们,偏见固然存在,但选择成为“受害者”还是“破局者”,才是命运的分水岭。
第三层:以为自己是陈塘关百姓——群体无意识的共谋者
陈塘关百姓是影片中最具讽刺性的群体,他们对哪吒的恐惧、对敖丙的唾弃,看似源于无知,实则是权力结构下集体偏见的共谋。
无量天翁等高位者通过妖魔化妖族巩固统治,而百姓则成为偏见传播的“工具”。
现实社会中,许多人自诩清醒,却在不自觉中扮演了“陈塘关百姓”的角色。
偏见不仅是个人认知的局限,更是系统性压迫的产物。当我们盲目批判他人时,或许正站在了压迫者的一边。
第四层:以为自己是土拨鼠——苟延残喘的蝼蚁
影中那群看似无关紧要的土拨鼠,其实也承载着重要的意义。
土拨鼠没杀人,没做坏事,也没有什么本事,吃的是比鼻涕还难闻的汤食,却仍免不了灭族之灾,成为别人案板上的牺牲品。
为生存而活的很多人,不正是那群土拨鼠么。
看完电影,我仿佛也成了那只土拨鼠,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浑浑噩噩地活着,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苟延残喘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哪吒的勇气和担当,申公豹的无奈和不甘,陈塘关百姓的善良和恐惧,土拨鼠的边缘和低贱,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这些角色的影子。
哪吒的觉醒、申公豹的沉沦、百姓的盲从、土拨鼠的漠然,共同构成了一幅人性图谱。
当我们走出影院,不妨放下对角色的片面代入,直面自己的局限:
是困于偏见,还是敢于重塑?是随波逐流,还是清醒抗争?
正如导演饺子所言,这部电影要传递的是一种“不认命”的生命力——
而真正的“不认命”,始于对自我掏心扒肺的真实审视。
-完-
笔不阿贵,文不奉承
Liurushi2022
比较犀利的文我会发这个备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