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误
有人说,小鹏P7的成功,把小鹏抬到了不属于它的高度,过高的销量掩盖了早就存在的问题。
从某种角度看,确实是这样,从2021年到2023年,小鹏是乱的,或者说隐患早有显现。
2019年7月,G3上市半年后,就发布了改款,续航增加100多km,价格降了一些,并且发布前没有任何公告,之前买G3的消费者当时就炸了,我看你新店开业才充了一万块钱会员卡,你这就充一万送五千了?
不是钱不钱的事,这能换多少个298呢?!
从这件事开始,人们逐渐熟悉了“背刺”这个词,按理说,汽车是消费者实打实花了钱买的大宗消费品,互联网产品的超快迭代速度并不适用,但现在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只要大家还在推崇更卷的市场,背刺就肯定还会发生,而且最支持卷的人就是被背刺最深的人。
改款G3的风波,最后的收场还算体面,小鹏承诺三年六折回购老G3,或者赠送1万元商城积分,客户自己选,小鹏这点比较好,看苗头不对就能迅速拿出补偿方案,比一些降价5万或者连续改款后装死的品牌强一点。
其他混乱则体现在产品定价和sku上。
2021年9月,小鹏推出了P5,定价15万多到22万多。
这是一款基于G3魔改来的轿车,所以车身看起来远没有P7协调和低趴,但小鹏对它寄予厚望,将其称之为传统家轿颠覆者,不但给它装上了刚才说的量产车首个激光雷达,还首发了高通骁龙8155车机芯片,开起来、用起来都挺不错,但是卖的巨差。
小鹏大概忘了,所谓家轿,定价大多集中在10-15万,15万以上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已经算更注重享受的高级轿车了,消费者有权利要求更多。
但P5的sku已经出现了问题,想像日系车一样通过细分配置拉到尽可能多的客户,用G/E/P三个尾标作为划分配置的标识,共计3种续航、6个sku,但只有两个高配还算能用,同时,作为宣传重点的城市NGP和百变空间,还要额外花2.5/2万元选装,暴毙也不稀奇。
如果说小鹏P5一款车的失败可能是偶然,那2022年9月上市的小鹏G9的失败,就让何小鹏意识到,到了非变不可的时候了。
P5贵且乱,G9更贵更乱,G9定位中大型纯电SUV,卖31-47万,挺贵的,但对新势力来说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敢叫价就有人敢买。
但是敢买的人有时候也不知道怎么买,买哪款,G9有6个sku。
可以细分为570/702/650km三种续航,3C/4C两种充电倍率,plus/pro/max三种智驾方案,还有XNGP/5D音乐座舱两个选装包,加起来有十多个型号,并且依然是高配才够用,消费者搞的眼花缭乱,销量极其拉稀。
于是,改款G3的戏码又上演了一遍,发布会当晚,大家都在骂稀烂的sku,第二天何小鹏就又搞了个发布会,意思是这次实在对不住,来年改款我们肯定不搞这么复杂了。
那两年,别的新势力都在销量翻番,只有小鹏只靠P7一款车艰难度日,总有人说小鹏的车这么好为啥没人买?
这就像我们做自媒体的说视频没流量,怪这个怪那个,又是想办法规避审查又是怪审核太严,扯啥淡呢?咱都干这行的心里不知道咋回事吗?
那就是内容不行啊,愿赌服输继续努力呗。
而对何小鹏来说,公司的问题还要更严重,有人说小鹏内部贪腐严重,何小鹏跨界过来的,对制造业的猫腻几乎一无所知,下面的人这吃一点那拿一点,再送史密斯上校一点,但账面做的是漂漂亮亮,基本查不出来。
那段时间大家都说,何小鹏是个橡皮图章,大众中国CEO也曾经跟他说过,G9很好,但你知道它零部件采购成本比正常水平高了15%-25%吗?
说的多了,何小鹏自己也反应过来了,跟你们这么一帮人,怎么 t m 能干好汽车?
于是小鹏进行了一场刮骨疗毒式的变革。
在后来改款G9的发布会中,何小鹏只说自己总结了老款G9的经验教训,新款减少了sku,售价也更合理,顺便提了一嘴,之前的12个高管现在只留了2个,包括联合创始人何涛、夏珩都已经不在高管名单中了。
到2023年3月,何小鹏还接任了小鹏汽车法人,之前米粉们吹雷军敢当小米汽车法人,肯定不会跑路,何小鹏也是法人呐,怎么说?别逮个小事就铺天盖地的营销。
之所以小鹏能有这样的剧变,外界都把这归功于一个人:王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