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记智库城城
在《》中,我们给出定论——西安是国内高密度城市的代表。
不久前,我们迎来“人类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春节假期。要知道,如今国内旅游大城格局基本已定,前十基本都被“京沪穗深西成渝”霸榜。热度不减的背后,要看到账面上背后数据的变化。
春节假期,西安地铁和高铁创历史新高,航空客流重返前十,降水量北方省城第一,电影票房第九。刚过去的一月,西安还有哪些不同?
地铁:位居全国第六
在刚过去不久的2025年1月,西安纯地铁客流实现日均401.8万人次(不含西户),跃居全国第六。那么,这个“含金量”有多高?
一是比里程:同类型城市中,西安比重庆和武汉分别少156公里和115公里(相当于四条地铁2号线),但月客流总量却分别多了363万和1880万。在类型超大城市序列,西安里程最少,但客运量却最高。
作为大运量交通工具,地铁客流背后是人口尤其是主城区基数;但它又承载着拉动板块的功能,故“拉椅子”线路无法避免,客流强度必然会被拉均。
2025年1月主要城市地铁里程及客流◎制图/城记智库
从数据来看,外围线路客流强度差强人意。即使如此,这个春节西安地铁“里程不高,创造神话”。
假日期间,西安地铁以2515万人次超过蓉城(2311万人次),连续多日位列全国前五——天数创历史最高值,大年初六甚至超过深圳位列第四。有网友称,这是新一线城市“逆袭”一线城市的“高光时刻”。
地铁客流,核心是主城人口总量(包括流动人口)。可以看到西安两个特点:一是自身庞大且稳定的人口,不至于假期成为“空城”;二是假日旅游人数超乎想象,带来超级红利。
2025年1月西安各地铁客流强度◎制图/城记智库
根据微博“地铁客流与运输研究阿牛”数据,多城有新线开通情况下:同比去年春节后首个工作日,西安以84.1万同比增量最大,22.25%增幅位列全国第二。
正因为这种流动力,西安机场在1月客运量再度重返前十,位列全国第九。
西安北站客运量亦创造历史新高:累计客流达到663.6万人次(发送346.9万人次,到达316.7万人次),日均客流30.1万人次。
从我们角度来看,西安更应该“借势发力”:充分认识到人口红利和流动力对城市巨大的贡献,并以此为战略从“人”的角度出发,思考打造何种城市。
电影:票房全国第十
如果说什么今年春节最大的“现象级”,毫无疑问就是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热映。
这既来自出品方“五年磨一剑”的用心,也来自对电影品质和细节的严格把控,更来自它背后蕴涵深层次的精神感召。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老少咸宜的电影,更堪称国内乃至全球电影的一个里程碑。
“贺岁片”的诞生,本身是折射出国人生活方式以及假期安排的变化。城市的票房收入,也与城市人口以及消费场所数量有关。
春节假期城市电影票房◎制图/城记智库
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2025年春节档城市票房榜,西安位列第十。
这里,可以多讲讲这部电影的其它故事。从市场的反馈来看,《哪吒之魔童闹海》只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登顶中国票房第一。相比之下,之前票房第一的时间多是它五倍甚至十倍以上。
同时,它也给了无数人和行业一个启示:只要作品足够“硬”、足够用心和深入,就一定能获得认可。
这个规律,同样也体现在DeepSeek身上。
成都讲述哪吒的故事◎制图/城记智库
现代社会,“IP”已成为城市价值的体现:比如故宫至于北京,比如兵马俑之于西安。就以成都为例,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熊猫”元素。
因为哪吒热度,蓉城大打“成都造”这张牌。官方的“成都发布”,春节期间则刷屏这一话题。
如果进行梳理,很多年前成都就受益于好莱坞《功夫熊猫》模式。这次,因为《哪吒之魔童闹海》,蓉城在今年春节从上到下全力宣传,甚至已有将哪吒当作“新城市IP”的态势。
雨量:北方省城第一
近些年,天气的变化无疑成为很多人关注的对象。因为,它确实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尤其是刚过去的春节,“长安无雪”一度引发很多人热议。因为在2024年入冬之际,中国气象已得出明确的结论——“全国22个省市迎来1961年最暖一年”,这就包括西安市以及陕西省。
在这个背景下,全国很多地区都迎来极为少雨的冬季。从“对账”角度来看,这已不仅仅是西安一座城市的现状。
2025年1月各省城降水量排名◎制图/城记智库
无论如何,西北地区“变暖变湿”已是趋势。从行政区划角度,西安是“西北地区的龙头”,但从地理意义来看西安则是北方地区。
西安雨量增加,更为明显(见《》)。
也就在刚过去的一月,西安迎来入冬以来最大一场风雪。正因为这次降温,即使以泾河站口径来看,西安也再次成为北方省城降水量第一(注意,这是泾河站口径,全域将更高)。
城记网友之间的互相“对账”◎来源/西安城记
对比,西安位列全国省城第六。前面说了,因为天气变化带来南方普遍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如果大家查看不少南方城市,甚至比西安都干燥。这个一月,南方省城也普遍少雨少雪。
在世界气象组织“三十年气候时期”,西安进度条已走过了80%。
这里列出这些数据,不是为了攀比或者比高下——我们更希望,重新认识和看到这座城的变化。这就像不久前“小红书的对账”一样,我们都需要清晰认识自己、也需要外界的坐标。
文=城记智库城城
©版权声明:相关制图详见备注说明
若有转载请获取授权
点击关键词 看看我们做过什么
城市研究
/ /
/ /
//
////
/// // /
交通解读
空间发现
/
// /
生活方式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