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晚,媒体发了一篇新闻,介绍某省教育厅工作人员回怼举报者的事。2月4日,一自称学生家属的男子,举报当地某高中高二年级提前开学补课,省厅工作人员回复:你不去就完了,这有什么好举报的?(源自极目新闻)

当地教体局表示,早已下文明确,除高三外,所有中小学开学时间为正月十六。举报者揪住不放,认为省厅工作人员回复不当,很过分。而评论区有人则表示,学校提前开学,不去就完了,没有必要举报,获得1500多的高赞。不用说,伸出拇指点赞的多数是学生家长。因为有网友说,高中不是义务教育,学校有权决定什么时候开学,与初中小学是完全不同的,也是获得高赞,还有不少人追问,这位举报者是什么人啊?马上有人回复:校外培训机构!




至此,事件轮廓就是:某高中违规提前开学,有人举报说是补课遭怼,家长一边倒地支持学校提前开学,举报者大概率是校外培训机构,共同构成了一幅荒诞的中国教育魔幻现实,那么是谁在导演这场教育混战呢?

培训机构利益受损。“学校提前上课会直接影响寒假班收入。"某培训机构校长坦言,寒假本是行业黄金期,"学校每提前开学一天,我们至少损失5万流水”。

培训机构举报学校补课已成行业潜规则。某教育机构内部文件显示,其“舆情应对手册”明确标注:“如果附近学校组织集体补课,优先拨打教育局/市长热线举报”。这种举报往往伪装成家长投诉,利用监管部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阻止学校提前开学。


家长支持学校补课的小算盘。“学校补课每月800,只相当于机构补课一对一一节课!”一位家长在班级群的留言引发共鸣。据一份某地区家庭教育消费报告显示,K12阶段家庭校外培训年均支出达1.8万元,远超校内补课费用。对工薪家庭而言,学校组织的集体补课成了“性价比之选”。

更深层的焦虑在于升学通道的收窄。北京某重点高中教师透露:“现在高考命题越来越灵活,学校不补课根本讲不完新题型。”这种恐慌催生了一种的现象——家长白天在教育局网站投诉补课,晚上却在家长会签字支持补课。当然,这是“双减”之前,之后,投诉学校补课的,除了极个别学生,绝大多数是校外机构人员冒充家长。


支离破碎的教育生态链。在这场混战中,真正的输家永远是学生。某高三生日记写道:”白天在学校补课,晚上在机构刷题,春节七天我做了63张卷子。“更残酷的是阶层分化——富裕家庭通过”一对一私教“实现超车,普通家庭陷入”校内补课费+校外培优费“的双重剥削。

个别学校与机构的“默契交易”加剧了不公。某中学被曝与培训机构签订协议:学校提供生源信息,机构返还15%课时费作为”管理费“。这种灰色合作让教育彻底沦为生意,而监管部门”不举报不查处“的态度更助长了乱象。


破局之路

有没有破解难题的办法?有,就是重构教育评价体系。具体说,就是用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代替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可喜的是,深圳南山区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一步,其备受争议的2024年秋季学期中小学期末考试试卷,让哪些习惯了把知识掰碎了喂给学生的机构,以及习惯了送孩子去机构补课的家长一片哀嚎,直呼“难出天际”。这些探索证明,只有斩断“学科知识至上”的考试命题指挥棒,才能真正解放学生。


总之,这起举报事件像一束强光,照见了教育生态中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当我们追问"谁在推动补课"时,答案可能是所有人——培训机构要利润,学校要升学率,家长要性价比,而孩子要的,不过是一个完整的春节假期。这场困局中没有赢家,唯有打破集体共谋,才能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