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十三行ID:wzhauto2023·
2024年的关键词,是“内卷”。但具体卷的是什么?有人说是价格,有人说是规模,也有人说是营销。而2025年的开年信号已经释放:今年的“卷”,隐隐约约开始变成“卷方法”了。
过去一年,自主品牌凭借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先发优势,席卷市场,价格战轰然炸响,合资品牌被迫跟进,国有车企在补贴与换代潮中寻找突破口,新势力则在“价格换量”与“品牌向上”之间撕扯挣扎。内卷的1.0阶段,是全行业在存量市场中拼刺刀,胜者为王,败者出局。
然而,当价格战把利润榨干、供应链压力不断积累、资本市场对“赔本赚吆喝”愈发谨慎,2025年,内卷进入2.0阶段。卷的已不再是单纯的价格,而是打法。
合资品牌不再只是被动挨打,开始利用深厚的渠道资源和供应链成本优势反攻市场;国有车企迎来政策加持,新能源与智能化加速落地,低调而坚定地抢占市场份额;而曾经风头无两的民营企业,发现“一家独大”的时代正在远去,竞争正在向更复杂的多极化演变。
新势力也走向深度分化。头部玩家从拼销量,转向拼盈利能力,从拼融资,转向拼体系力;尾部品牌则在生死边缘挣扎,淘汰速度加快,窗口期越来越短。2025年,已不是谁能“活下来”的问题,而是谁能“活得更好”的问题。
这是一场模式、路径与效率的竞争。自主品牌的极限在哪里?合资品牌的底牌有多厚?新势力的出路到底是什么?当内卷从1.0迈向2.0,所有玩家拼的已不是谁能卷得更狠,而是谁能找到真正有效的增长方法。
01
每一个直播间都在“假装努力”
2025年春节,汽车直播间上演了一场又一场荒诞剧:
-高管亲自下场直播,直播间观众数十万,最终留资不足0.3%
-连续数十小时直播,评论区却被“价格都不敢说,忽悠谁呢?”刷屏
-4S店以“限时特价”为饵,观众留下电话后,却被4S店销售反复要求“到店详谈”
-主播在家穿着睡衣睡眼惺忪用门店账号进行买车直播,除夕到初七一以贯之
而这些暴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汽车行业的直播营销,本质上仍是传统4S店模式的线上平移。与快消品直播的“所见即所得”不同,车企直播间充斥着“价格黑箱”,主播挥舞着所谓的“报价单”,却对具体数字避而不谈;消费者满怀期待留下联系方式,最终只换来销售的话术轰炸。
倘若车企想要直销模式,就不该把“价格”当作诱饵,而后又让消费者失望离场。试想,蔚来、特斯拉为何不靠低价吸引?因为他们明白,品牌价值比短期让利更重要。可如今,各大品牌都在用一个“假”价格吸引用户,结果是用户识破套路,直接挂断电话。
汽车不同于快消品,价格高、试错成本大,消费者需要更多信任感。线上引流阶段的不真诚,让用户对品牌的信任感大打折扣,导致他们甚至不愿意继续沟通。这才是直播模式难以高效转化的核心问题。
于是,一部分直播转向了产品讲解,但最终演变成“秀场”,观众刷屏夸颜值,却对汽车本身毫无兴趣。相反,小米汽车也在做直播,但为什么很少推送到真正的汽车爱好者面前?这正是算法和内容策略的问题。平台推荐机制决定了用户看到什么,而车企的直播方式并没有真正契合精准用户的需求。
汽车直播的目标,不该只是“集客”,更重要的是“筛选”与“促成”。信息要透明,报价要清晰,沟通要高效,才能真正建立用户信任。用“假装努力”的方式直播,换来的只有用户的逃离。真正的努力,不是假装流量爆棚,而是让每一个进来的用户,愿意留下来,愿意相信,愿意成交。
02
价格战将演变成创新战
纯电的竞争已经进入深水区,格局基本落定。无论是头部车企还是后来者,纯电市场的增量空间已经受限,体量不会再迎来爆发式增长。而在供应链整合方面,各大企业的布局已经成型:电池方面,要么与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合作生产线,要么进行大规模电芯采购;智能化方面,要么自研自建,要么直接搭乘华为的三种合作模式。产业链趋于稳定,过去那种依靠供应链整合抢占市场的打法已经走到尽头,接下来的竞争,不再是价格,而是创新。
去年打响的价格战,将市场逼到了成本极限,合资品牌的“一口价”策略成为竞争白热化的缩影。但到了今年,价格还能继续下探吗?很难。再降,就意味着亏本卖车。在新能源市场进入存量博弈的当下,车企不可能再单纯依靠“以价换量”去维持增长,必须找到新的竞争点,否则就是一场无意义的自我消耗。而在这个过程中,合资品牌正在调整战略,把价格压到极低,以换取市场份额的回流。
一线市场的增长潜力已经见顶,二三线市场成为新的关键战场。例如,在邯郸、洛阳、锦州等二三线城市,十四五万的凯美瑞、迈腾、帕萨特有着极强的市场号召力。如果价格战继续深入,合资品牌极有可能在二三线城市完成份额反噬,而新能源车企在这些市场的渗透率增长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民营车企的崛起也在加速,以吉利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已经搭建了完整的三电体系,供应链与技术整合能力不断增强,因此今年将迎来更强的爆发力。他们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性价比之王,而是要用体系化能力,在智能化、电动化两条赛道上全面提升竞争力。这意味着新能源头部企业的饭碗,可能会被他们抢走。
如果说过去几年,新能源车企靠的是“纯电”这一条路打天下,那么2025年,单一的纯电路线已经无法支撑市场的持续增长。新势力需要强化自己的智能化创新,同时在营销策略上寻找新的突破口。根据某品牌产品规划,2025年市场上将会出现300公里乃至400公里纯电续航的混动车型,这类车型主要面向愿意尝鲜、不差钱的发烧友,而这样的用户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他们的购车决策习惯已经高度依赖线上信息、直播营销、社交媒体种草。可以预见,新势力将在2025年的“大电混元年”抢占一个更大的风头。而在这个过程中,新势力的市场策略也会进一步分化,做高端的依然会很累,做普惠市场的机会则变得更加清晰。
小鹏和零跑,正代表着新势力普惠路线的两种可能性。零跑依靠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继续压低制造成本,以极致性价比抢占市场。而小鹏则找到了自己的创新路径,学会了如何把智能化做到既好又便宜,不再只是高端智能的代表,而是要让更多用户买得起、用得爽。无论是智能化的普及,还是混动技术的突破,2025年的市场将进入新的竞争格局,价格战不再是主旋律,创新力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行业竞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市场逻辑已经发生改变。躺在过去的胜利上,注定被淘汰。价格战的故事已经接近尾声,创新战的战鼓才刚刚敲响。
03
国有/合资、民企、新势力三大阵营重分市场
如果说2024年的竞争是“低价+规模”,那么2025年的竞争就是“方法+精准”。价格战的边界已经触及,简单的降价换量难以为继,市场的下一步将是一次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合资与国有、民营、新势力,三大阵营各显神通,寻找属于自己的破局之道。
合资车企与国有车企,曾经在新能源时代遭遇短暂迷茫,但供应链整合的优势开始显现。它们不再盲目内卷创新,也不再激进拼杀价格,而是依靠规模化生产和成本控制筑起护城河。在二三线市场,合资品牌依旧有强大的市场基础,凯美瑞、迈腾、帕萨特等车型凭借稳定的品质与品牌认知,继续保持竞争力。价格适度下探,但不会盲目亏本,降价不再是它们的唯一武器,而是成为市场平衡的筹码。
与此同时,民营车企正向上突破,逐步摆脱“低质低价”的标签,开始挑战新能源头部品牌的市场地位。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凭借完整的三电体系和深厚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已经具备进军高端市场的底气。它们不再满足于低价走量,而是要在品牌价值、智能化体验、产品品质上形成全面竞争力。新能源市场的蛋糕足够大,民营车企不再只是配角,而是要成为搅局者。
造车新势力,则在2025年的“大电混元年”迎来新的战场。纯电路线已经不是唯一解,高续航的混动车型开始成为市场的新宠。与此同时,智能化竞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新势力必须在“智能+混动”两个维度同时发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而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势力内部的分化趋势——高端路线依然艰难,普惠路线则迎来新机会。
零跑和小鹏,成为两种不同模式的代表。零跑依靠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继续深耕低价市场,在“极致性价比”赛道上寻找更大的增长点。小鹏则在智能化上下功夫,学会了如何把智能体验做到“又好又便宜”,让更多消费者买得起真正的智能电车。从市场策略来看,小鹏的打法更加精准,它不再一味追求高端,而是找到智能化的最优平衡点,既能让用户感受到价值,也能保证自身的盈利空间。
2025年,不再是所有人挤在一个锅里抢饭吃,而是各有各的舞台,各有各的胜负手。价格战不再是唯一的出路,技术、体系、品牌、营销,每个阵营都在寻找新的增长逻辑。市场竞争的核心从低价换量转向精准破局,内卷从1.0变成2.0刚刚开始。当行业从“内卷”走向“真卷”,活下来的不会是跟风者,而是那些把方法论变成肌肉记忆的企业。
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终极答案或许是:能卷对方向的,才有资格继续卷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