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掌握成都平原越冬水鸟的种群现状和变化趋势,评估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积极参与和推进《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湿地公约》国家履约的地方工作,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观鸟协会等多家单位(具体机构名单附后)的专业人员共同组成调查队伍,于2025年1月5日-15日开展了第九轮成都平原越冬水鸟同步调查。
记者了解到,本轮调查的时间安排和技术方法与全国越冬水鸟同步监测和四川省越冬水鸟调查保持一致,并参考国家和全省的工作方案设置调查范围,将本轮成都平原越冬水鸟同步调查区域限定于狭义成都平原范围。除部分与国家和全省调查重叠的调查区域外,另有近20个调查区域为前八轮调查区域的沿袭或优化。
本轮调查涉及成都、德阳、绵阳、眉山、乐山5个地级市的28个区(市)县,共设置调查单元62个,调查样点385个,涵盖岷江、沱江、涪江、大渡河和青衣江流域在平原区的河流、湖泊、水田等各类型湿地,共有101名志愿者前后295人次参加本次公众科学活动。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研究员阙品甲博士团队对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和梳理的初步结果如下:
本次调查共记录野生水鸟69种,74363只,包括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青头潜鸭(Aythya baeri)、黑鹳(Ciconia nigra)、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斑头秋沙鸭(Mergellus albellus)、鸳鸯(Aix galericulata)、花脸鸭(Anas formosa)、角䴙䴘(Podiceps auritus)、黑颈䴙䴘(Podiceps nigricollis)、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鹮嘴鹬(Ibidorhyncha struthersii)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此外,在绵竹绵远河记录到的普通秧鸡(Rallus indicus)、绵阳涪江记录到的黑脸琵鹭、成都府河记录到的黄斑苇鳽(Ixobrychus sinensis)、彭州湔江记录到的流苏鹬(Philomachus pugnax)、德阳绵远河记录到的姬鹬(Lymnocryptes minimus)5种鸟类是成都平原越冬水鸟同步调查开展9年来首次记录。至此,成都平原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累计记录水鸟8目17科99种。
从各区(市)县情况看,成都平原越冬水鸟的数量稳中有升。由于统计范围缩小(此次涉及的5个地级市62个调查单元仅为2024年第八轮调查13个地级市81个调查单元的四分之三),本轮调查记录的物种数和个体数略少于第八轮调查结果。调查期间未见水鸟大规模死亡现象或显著威胁因素。然而,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钓鱼爱好者对水鸟的栖息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干扰,特别是涉水、浮台、船筏等方式侵占了水鸟有限的活动空间;此外,部分河道开展清淤工程所造成的水位变动对越冬水鸟的栖息和分布影响显著。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李菲菲 供图 成都观鸟会 责任编辑 常莉娟 编辑 王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