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三线文化弘扬三线精神

——四川省三线建设研究会成立两周年纪实

四川省三线建设研究会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三线建设无疑是一段光辉岁月。四川省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其历史意义不仅在于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工厂和基地,更在于那段“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传承。四川省三线建设研究会的成立,正是为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三线文化”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应运而生:研究会成立的背景与意义

2023年5月15日,在四川省委军民融合办的指导下,经四川省民政厅批复同意,四川省三线建设研究会正式成立。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以下简称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陈东林代表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宣读了贺信。这一时刻,不仅标志着四川在三线建设研究领域的正式启航,更是对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深情回望与致敬。



(一)历史背景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国家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四川作为三线建设的核心区域之一,承担了大量的国防科技工业和重工业建设项目,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崛起,到德阳重装城的辉煌,从绵阳科技城、梓潼两弹城的腾飞,到西昌航天城一飞冲天,四川的三线建设历程充满了艰辛与奋斗,也铸就了不朽的丰碑。

(二)成立意义

在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成立四川省三线建设研究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是对三线建设历史成就的肯定与纪念,是对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深情回望;另一方面,它更是为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大力弘扬三线精神,用好三线资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深入挖掘和阐释三线建设的丰富内涵,继承和弘扬其时代意义,展示伟大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战天斗地、改天换地创造的丰功伟业,昭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信心力量。



砥砺前行:研究会成立初期的探索与实践

自成立以来,四川省三线建设研究会始终秉持“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立足四川实际,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组织架构与制度建设

研究会成立之初,便组建了学术委员会、文旅专委会、会员服务部等分支机构,并成立了彭州分会、泸州分会等地方分会,初步形成了三线建设研究领域具有标杆性和行业影响力的综合研究机构。同时,研究会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根据研究会章程,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并制定了会员、资产、财务、档案、会议和专业委员会分支机构等内部管理制度,确保研究会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

研究会深知,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因此,在团队建设方面,研究会始终坚持政治素质过硬、热爱三线研究工作的原则,积极吸纳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等各领域的优秀人才加入。同时,研究会还注重会员素质的提升和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会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三)学术研究与成果推广

学术研究是研究会的核心工作之一。研究会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积极开展三线建设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和阐释三线建设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意义。同时,研究会还注重学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出版学术著作等方式,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动力。



锐意进取:研究会成立两年的工作成效

经过两年的努力与探索,四川省三线建设研究会的工作卓有成效,为三线建设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也为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学术研究丰硕成果

研究会大力开展三线建设学术研究平台建设,与成都工业学院就“三个合作、两个突破”达成共识,即“建立一个合作研究平台、凝练合作研究方向、组建一个交叉研究团队”,以“三线建设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培训标准制定”和“三线建设文旅资源普查与研学旅行产品开发”两个项目为突破口,开展“校会政企、产学研创”全方位、多领域的三线建设研究与成果转化工作。同时,为更好地开展学术研究工作,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建立了研究会专家智库,积极培养和吸引社会各界专业研究领域的学者加入和参与三线建设研究工作。开展了首批课题研究立项,对《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毛泽东“三线建设”的战略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等24个项目予以支持。

在研究会指导下,彭州分会与彭州市作家协会、彭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合作,完成了锦江厂志1966年至1985年时段的修订再版,启动1966年至2003年时段的编纂工作。完成锦江厂1966年至2003年的569册文书档案数字化,2200册的历史资料进行归类整理。收集锦江厂历史文物3000余件,出版以锦江厂历史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锦江岁月》。完成锦江厂三线建设经历者口述史33篇约35万字,收集锦江厂三线建设经历者回忆录35篇约30万字。开展纪念三线建设60周年的征文和表彰活动,参与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彭州市地方志办、彭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举办的涉及彭州三线建设历史的工作会议10次,撰写相关文章约3万字。协助913厂出版《中和厂图片志》等。

两年来,研究会围绕三线建设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学术研究工作。通过组织专家学者深入一线调研、召开学术研讨会、课题立项支持等方式,研究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三线建设研究领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也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文化传播与品牌打造齐头并进

研究会高度重视三线文化的传播与品牌打造工作。通过举办三线建设主题展览、编发三线建设宣传资料、拍摄三线建设题材影视作品等方式,研究会成功地将三线建设的感人故事和伟大精神传递给广大社会公众。

与四川省图书馆以及会员单位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开展“赓续三线精神谱写时代华章——《复兴文库》专题系列讲座之三线建设川渝篇”,积极开展“三线精神全国巡讲”讲师遴选,成立了由三线建设亲历者、三线建设研究学者组成的研究会讲师团。走进广安、遂宁、泸州、资阳等地图书馆和高校,推进了三线建设精神在文化教育融合方面的创新与发展,受到四川省委宣传部通报表扬。同时,研究会还积极与媒体合作,加强对外宣传报道力度,不断提升三线建设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搭建平台资源共享

研究会充分发挥自身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资源,推动三线建设相关领域的融合发展。通过组织会员单位开展交流合作、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研究会促进了会员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为三线建设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研究会正与四川省博览集团密切合作,联合策划“打造三线建设文化品牌行动策划方案”,双方围绕三线建设60周年开展系列文化品牌活动,拟以“一个节、一出剧、一座馆、一个精神文化品牌”为抓手,就方案内容、具体事项、合作方式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进行广泛交流,并取得一致意见。为迎接即将来临的三线建设60周年庆,进一步加强四川省三线建设研究和宣传,拟于2024年底召开第一届四川省三线研究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研究成果将以论文集形式出一本专刊,专刊以图、文、视频并茂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四川省三线建设时期的历史成就和精神力量。

(四)扩大社会影响公众参与度高

研究会微信公众号和网站共发文章300余篇,四川省三线建设研究会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有效提升了三线建设的社会影响力。研究会组织的多场面向公众的教育活动和讲座,增强了公众对三线建设历史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此外,通过社交媒体、网站和公众号等渠道,研究会积极与公众互动,鼓励更多人参与到三线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中来。为全面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研究会持续与四川轻化工大学、成都工业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等数所院校开展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学生三线建设文化资源大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成都工业学院的学生团队实践成果获共青团四川省委办公室通报表彰。



继往开来:研究会未来发展的展望与规划

展望未来,四川省三线建设研究会将继续深化其在三线建设研究领域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三线文化的传播和三线精神的弘扬。

(一)深化学术研究

研究会将继续加大对三线建设学术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原创性研究,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组织学术会议、出版专著和论文集等方式,加强研究成果的发布和推广。开展“研究基地、实验基地、示范基地”,三大三线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研究制定三线题材的党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体系建设和各类标准指南、行动规范,开展命名系列活动(包括优秀案例、优秀团队、优秀人物等),培育孵化我省三线建设研究高质量发展示范引领项目矩阵。

(二)拓展文化传播渠道

研究会计划进一步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创新三线文化的传播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三线故事和精神更加生动地呈现给公众。共建三线研究成果转换中心,共同打造一批三线研究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构建“三线工业遗产保护”数字平台,形成我国三线研究领域“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项目—品牌人物—品牌活动”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三线文化品牌矩阵。

(三)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人才是研究会发展的关键。研究会将加强人才培养计划,吸引和培养更多对三线建设有热情和专业知识的人才,打造一支高效的研究和工作团队。为三线工业遗产文旅产品研发、孵化、推广、评估、授权与交易提供援助的“快速通道”,打造“三线文旅产品管家”。

(四)推动三线建设与地方发展的融合

研究会将探索三线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途径,通过三线建设的成果转化,为地方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峥嵘岁月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三线人”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打起背包,告别亲人,跋山涉水,来到祖国中西部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建设之中。

他们以超常的意志、非凡的毅力、不屈的精神,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建起了2000多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他们用生命书写忠诚,用汗水挥洒豪情,在祖国的中西部地区谱写了一曲曲高昂激越的壮丽凯歌。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四川省三线建设研究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