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说,会成为一家人,是有缘分的。
儿女与父母之间,绝大多数只有15年的缘分。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
父母与子女的光阴,大多数都在儿女成年之前。
18岁之后,有的孩子出去打工,有的孩子外出上学,无论是成家还是求学,他们与父母的关系都会慢慢变淡,渐行渐远。
老一辈常说,养儿防老。
可事实上,只有来报恩的儿女才能防老。判断一个孩子是来报恩还是抱怨的,只要看他身上有无这3个“记号”就知道。
01
看儿女跟母亲的关系
母亲是将孩子带来这个世界的人。
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就是孩子跟世界的联系。
看一个孩子与母亲的亲疏,就能分辨出这个孩子是来报恩还是来报怨的。
记得前些日子看过一个视频。
视频里的儿子吃着母亲做的鸡翅,却在抱怨母亲每天待在家里什么事都不做。
小小年纪的他看似童言无忌,但对于母亲的冷漠已经初见端倪。
儿女对待母亲的态度,就是他对于这个家庭的态度。
儿女不敬重母亲,他在未来就不会把父母和家庭放在心上。更别谈是否有孝心。
而子女对待母亲的态度,也是在侧面反映这个家庭里丈夫、长辈对于女人的态度。
常言道:亏妻者百财不入,爱妻者风生水起。
这其中的因果关系,不言而喻。
02
看儿女碰到问题时的态度
人和人相处,衡量一个人值不值得深交。
看的不是他平日里如何待人接物,看得是当他遇到问题时,下意识作何反应。
同样,看一个孩子是来报恩还是报怨的,看他遇事的反应就知道。
网上有个视频。
母亲在厨房做饭,一不小心打碎了碗。
尚在蹒跚学步的孩子虽然害怕,但还是一边哭着一边拿来扫帚,小心翼翼查看母亲有没有受伤。
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先前另一个反面教材。
母亲在家中昏厥,三个孩子竟然没有一个人过去查看,直到母亲自己醒过来。
同样是孩子,就是有这样的天壤之别。
有的孩子从小就很看重父母,会将家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不会因为自己年龄小,就没有责任心。
都说:看待问题的态度,决定人生高度。
一个自小就能将家庭责任担在肩上的孩子,他注定是来报恩的。
03
看儿女看待金钱的反应
钱是人性的试金石。
它的试炼不分年龄、性别,只要是人,只要懂得钱财价值的人,都会成为它的试验品。
孩子对金钱的态度和衡量,也能反映出他对父母的底色。
网上有个很热门的讨论#为什么在退休之后不要将家底告诉孩子#
因为人性深不可测,就算是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子女,在金钱的分歧下也会心生嫌隙。
上海有个老太太,手里有两套房子。
在老人家退休之后,她将两套房分别给了两个儿女。
原本想着,儿女家轮流住,颐养天年。
可没想到,房子过户之后,老太太成了累赘,两家儿女都不愿意多承担。
最后,年过七旬的老太太孤苦无依,沦落到天桥底下居住。
人性不可深究,在利益的问题上,善恶看人品。
儿女对待金钱的态度,就是他对于价值观的权衡。
如果孩子对金钱或者物质的占有欲过重,提早表现出过分的吝啬、贪婪、斤斤计较,或者抠搜节省,做父母的一定要多多关注,提前引导,以免酿成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