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冬天,北方就燃起了冰雪热。南方,则成了避寒游里的“诗和远方”。人影攒动中,有非遗花灯的巧夺天工,有大集里的“烟火气”,也有浪漫小城的四季如歌。
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花式“整活”与双向奔赴,是一份乡愁,亦是中国经济向上的一个缩影。当亿万中国人踏上回家旅程,热闹回归,“年味消费”成了这个春节的主角。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回到故乡,记录舌尖上的家乡味道,寻找“热”起来的小城故事。
位于杞县经五路上的大蒜国际交易市场。段文平/摄
在香料的国度里,大蒜,是一个奇特的品类,热烈又温情,让人爱恨两极。又因为不友好的气味,常年占据社交黑名单。然而,人类又被这种风味所吸引,常常欲罢不能。很多中国北方人表示,“有蒜才有灵魂”。
大蒜,其实是中药名,为百合科葱属植物的鳞茎,人工栽培。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其中,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地处豫东平原,素有“中国大蒜之乡”的美誉,常年大蒜种植面积稳定在70万亩以上,年产量超过90万吨,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全国县域首位。
王洋(化名)的公司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专注于大蒜的外贸出口业务。
2024年12月14日,王洋公司运往国外的一批大蒜从青岛港口出发,一共30个集装箱。“一个集装箱29吨,合计870吨。10天到20天时间,货运船就能抵达印尼最大城市雅加达。”王洋告诉记者,这是去年出口的最后一批大蒜。
当前,杞县的大蒜产业已经构建了一条涵盖种植、储藏、初加工以及深加工、销售、出口等多个环节的全产业链条。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杞县大蒜也积极走出去,目前已经成功进入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间接出口大蒜及制品超50万吨。
中国大蒜看杞县
尽管季节更替带来市场的波动,即便进入12月的冬季,位于杞县经五路上的大蒜国际交易市场依然人声鼎沸。一边是分拣工人们专注地挑选、打包大蒜,动作娴熟而细致;另一边,装车工人们忙碌地将一袋袋大蒜搬上货车,准备发往全国各地。这里的热闹与繁忙,承载着人们对这种独特风味的无限追求。
来自杞县人民政府网站的信息显示,该交易市场2024年12月份每天有180多辆车排队装货,日出库大蒜达5000吨以上,产品销往北京、重庆、成都等国内大型市场,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外市场,将杞县的风味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杞县大蒜国际交易市场内,某冷库储存的大蒜,待发往全国以及世界各地。段文平/摄
在历史的脉络中,杞县如同一颗镶嵌在豫东平原上的明珠,承载着千年的文明与荣光。这里曾是夏朝杞国的都城,历经千余年的风雨洗礼,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杞县隶属八朝古都开封市,北接兰考县,西距开封市区约6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作为近代豫东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杞县见证了豫东战役的烽火岁月,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成为这片土地上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从产业的视角看,杞县作为农业大县,大蒜无疑是其特色与支柱产业。杞县的大蒜种植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承载着悠久的农耕文明。1981年,大蒜开始在杞县的葛岗与裴村店两乡镇试点种植推广。20世纪90年代末,杞县的大蒜种植规模迅速扩大。进入2000年,曾任杞县县长的焦跃进(焦裕禄之子)携本地特色农产品赴京参加第三届全国优质农产品展销会,引发了广泛关注,迅速提升了杞县大蒜的知名度。
“2000年左右,杞县大蒜价格低迷,进入滞销,老百姓的大蒜卖不出去。后来,县领导到北京推广‘金杞’牌大蒜,成功打响了品牌。从那以后,杞县大蒜的发展一年一个台阶,产量和销量逐年增长。”开封市车曼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车小曼回忆道。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杞县大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0万亩以上,年产量90万吨以上,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县域第一位。
何东是杞县苏木乡下辖自然村的一位种植户,也是村里最早一批尝试种植大蒜的农民之一。他回忆道:“1983年,我从杞县外贸局购买了蒜种,开始试种大蒜。当时村里还有十来户村民和我一起种。记得第一年的大蒜价格很低,收购价只有2.5毛一斤,后来价格逐渐上涨,从4毛、5毛一路涨到6毛、7毛。2024年,我家的大蒜收购价涨至3.6元/斤左右。”
何东继续说,最早时,大蒜亩产量大约在2000斤左右。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地膜技术的推广,大蒜产量显著提升,亩产超过3000斤,最高可达3500斤。尽管种植大蒜十分辛苦,但相比种植小麦、玉米,收入明显更高。
据何东介绍,该村目前90%以上的土地都用于种植大蒜,其余少量土地则种植小麦。
从杞县高阳路口一路向南,便可直达苏木乡。作为杞县重要的大蒜种植乡镇,苏木乡凭借其显著的优势,被评为“全国蒜业十强乡镇”,这也是杞县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苏木乡拥有65座冷库,共计185个门洞,总库容达15万吨;此外,还有22座保鲜库,共计50个门洞,为大蒜的储存和保鲜提供了坚实保障。用车小曼的话说,“中国大蒜看杞县,杞县大蒜看苏木。”
苏木乡党委副书记赵公堂告诉记者,苏木乡的大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5万亩左右,所产大蒜以个头大、皮厚、蒜白、口感好而闻名。作为全县首批建造大蒜冷库的地区,苏木乡在90年代就已占据杞县大蒜冷库库存量的一半以上。经过20多年的发展,苏木乡依然占据其中的一半份额,充分体现了其在大蒜储存和流通领域的重要地位。
每年4月份是大蒜成熟的季节,而6月至8月则是大蒜交易的旺季。一条东西向的343国道贯穿苏木乡,每年此时,道路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来自各地的农户和大蒜收购商纷纷云集于此,展开繁忙的交易活动,形成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来自杞县苏木乡的大蒜,正准备发往全国以及世界各地。受访者供图
赵公堂介绍,这条马路市场聚集了200多家大蒜收购代办点,其中以来自山东金乡的收购商最为活跃。高峰期时,街上停放的半挂车可达上百辆,场面十分壮观。这一市场不仅带动了本乡农民的就业,还辐射到周边乡镇。每年六七月份,包括大蒜初加工、装卸车等环节在内,最多可带动上万人就业。
由于紧邻国道,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为缓解交通压力,当地新建了一个占地160多亩的大蒜交易市场。这一举措不仅分散了交易集中度,还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的承载能力和交易效率。
新建的苏木大蒜交易市场,以缓解马路市场压力。段文平/摄
在苏木大蒜交易市场内,金旺蒜业负责人王坤正向记者表示,公司业务覆盖大蒜收购、仓储和销售全链条。“大蒜从农民手中收购后,会先存入仓库,随后进行销售。目前,库外已销售2万吨,仓库库存量约为2万吨。大蒜销售已经覆盖全国市场,主要销往西北地区的银川、兰州等城市,以及湖北、四川等地。其中,四川和重庆近两年的销量表现尤为稳定。”
杞县大蒜远销海外
如今的杞县大蒜,早已突破地域的界限,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更以其独特的风味征服了海外食客的味蕾。
公开信息显示,杞县当前做大蒜贸易的企业有650多家,其中出口企业15家,主要出口印尼、马来西亚、越南、俄罗斯等国家。2024年1-10月份,杞县进出口总额突破1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幅为47.54%。其中,大蒜出口额7亿多元,占杞县外贸出口总额一半以上。
这一串数字背后,是杞县大蒜从田间到餐桌、从本土到全球的旅程,也是人类对这种热烈风味的执着追求。
王洋本是杞县人,最早在山东金乡做大蒜出口贸易。“2014年到2022年,我一直在金乡做出口贸易。得益于招商引资的契机,2022年回到了杞县,并将业务从金乡迁移至老家。”据王洋介绍,旗下的杞县农产品有限公司主要是将大蒜出口至印尼,每年五六万吨,贸易额接近3亿元。“无论是价格还是品质,杞县的大蒜非常适合东南亚市场。”
3亿元的交易额,在杞县大蒜外贸中位居前列。“在杞县各级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借助2024年大蒜市场的良好行情,我们顺利实现了预期目标。2025年,我们将力争实现产值翻倍。”
王洋表示,金乡县的大蒜种植面积在60万亩左右,而杞县的耕地总面积达133万亩,其中大蒜种植面积稳定在70万亩左右,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值得一提的是,杞县是金乡大蒜的重要供应来源,约有三分之一的大蒜流向金乡。尽管金乡大蒜贸易历史悠久,但杞县的大蒜贸易产业发展仅20余年,未来潜力巨大。
车小曼是苏木乡第一个涉足外贸出口的人。接手父辈的大蒜生意后,她开始将市场拓展至国外。她回忆道:“我算是苏木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20年左右,我开始尝试大蒜出口贸易。第一单生意是通过邳州客户介绍的,发往泰国。当时没有出口资质,只能借用其他公司的名义,一边做出口,一边办理各种手续。两年后,我成立了自己的外贸公司,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成功拿到了出口执照。”
车小曼提到,公司拿到出口执照后,第一单生意是发往马来西亚。货物从苏木乡的冷库直接装集装箱,用货车运到达青岛港装船,大约半个月后抵达马来西亚。
新的一年,车小曼希望,在政府的支持下,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吸引更多国际客户。她计划通过优化产品质量、拓展市场渠道,推动杞县苏木大蒜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一位当地人士表示,目前杞县大蒜外贸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订单少。由于起步较晚,难以接触到更多的国家。他希望政府能够搭建更多平台,帮助拓展客户资源。同时,他也期待通过媒体的宣传,进一步打开国外市场,为杞县大蒜开辟更多销路。
2023年,杞县大蒜亮相第40届意大利国际果蔬展览会,达成万吨级合作意向。2024年,河南中豫国际港务集团借助中老铁路,将杞县大蒜销往东南亚,进一步提升其国际地位并扩大市场份额。
事实上,2024年,杞县大力优化大蒜外贸企业出口流程,提升效率,通过与海关、商检等部门的协作,为企业营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促进外贸数据回流。同时,积极协调金融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全面解决企业运营中的难题。
在王洋的观察中,与金乡相比,杞县大蒜在初加工和二次加工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金乡大蒜出口中,蒜片、蒜蓉等深加工产品占比高达三分之二,这表明杞县可以通过提升深加工能力,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
作为种植与产能的领军者,杞县大蒜正站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释放其蕴藏的市场潜力。这份热烈的风味,正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段文平 编辑 陈莉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