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豫、陕两省的小秦岭金矿区近日爆发跨省司法大战,陕西潼关与河南灵宝两地围绕"越界盗采"展开刑事互诉,双方累计羁押对方人员46人(各23人),案件历经四次审判仍悬而未决。这场持续四年的黄金争夺战,不仅暴露出我国矿产资源治理的深层矛盾,更将地方保护主义与法治边界的冲突推向台前。这是《经济观察报》近日爆出的新闻。



河南警方介入有快刀斩乱麻之嫌

资源的地方利益博弈在此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全国第二大黄金产区,小秦岭矿区自唐宋开采至今已逾千年,其横跨两省的地理特性埋下了争议的种子。数据显示,灵宝市2023年黄金产量10.93吨,潼关县6.34吨,悬殊的经济体量使资源争夺更具现实压力。当河南方面以"盗窃罪"跨省抓捕陕西矿工时,陕西也用相同的罪名抓捕了和对方等同的嫌疑人23人。双方这种涉嫌"以刑代管"的对抗模式,暴露出地方将矿产资源视作专属领地的惯性思维。

案件核心的管辖权争议,实质是行政边界与技术测量的双重困境。双方各自聘请地质机构出具相反结论的测量报告,潼关县三次发函要求联合执法未果,最终演变为司法混战。其实 根据国家《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规定,“采矿权人之间对矿区范围发生争议时,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矿产资源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依法核定的矿区范围处理;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矿区范围争议,当事人协商不成的,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报国务院决定”。

显然,河南方面觉得警察介入更能快刀斩乱麻。



“起”点为陕西潼关鑫源矿业公司所在地,“终”点河南为灵宝黄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分公司,两家公司直线距离约为3千米

司法地方化倾向对法治生态的侵蚀

更值得警惕的是司法地方化倾向对法治生态的侵蚀。灵宝法院在管辖权存疑情况下强行判决,后又出现三级法院四次审理的司法拉锯;而两地政府均试图通过刑事手段实现资源控制,这种司法工具化倾向严重削弱了法律公信力。当边界争议演变为"谁抓人多谁占理"的较量,不仅损害企业合法权益,更动摇市场经济法治根基。

破解此类困局需构建三重机制:建立部级直管的矿产资源仲裁委员会,配备国家地质队进行省际争议鉴定;完善跨省资源开发利益共享制度,探索税收分成、联合开发等模式;最重要的是强化司法独立性,对涉矿案件实行跨行政区划管辖,杜绝地方保护主义对司法程序的干预。唯有让黄金回归资源属性而非地方私产,千年金矿才能真正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纽带而非冲突导火索。

这场仍在发酵的金矿争夺战,恰似一面棱镜,映照出资源型地区转型之困。当发展焦虑遭遇制度短板,唯有通过深化改革破除行政壁垒,方能在"金山银山"与法治青山之间找到平衡支点。

图片:经济观察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