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 伟 通讯员 萧 萧 余肖莹
广东省开平市世遗风韵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重点项目——“梦回开平·侨海华韵”日前正式开业,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品尝美食、游玩打卡。
中国著名侨乡开平,浓郁的侨乡文化概括起来有“四多”:华侨多,全市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103万人,分布在90个国家和地区;荣誉多,这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第二批广东省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碉楼多,开平碉楼与村落是广东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全市现存中西合璧的碉楼1833座,折射出岭南文化、华侨文化特有的迷人魅力;名人多,开平这块沃土哺育了一批历史名人,爱国侨领司徒美堂、爱国华侨邓荫南、国医大师邓铁涛、战地记者沙飞、著名画家司徒乔、粤剧一代宗师红线女等。
赤坎街市夜景
百里潭江,迤逦穿行。近年来,开平市把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作为重要抓手和重大发展机遇抓紧抓实,以守正创新的姿态积极探索,深入挖掘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农文旅经济快速增长,深度融合“诗”和“远方”新天地,向各地游客展示独特魅力。
“梦回开平·侨海华韵”点亮夜经济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世遗风韵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内商户云集、游人如织,尽显开平夜经济的蓬勃活力。夜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带来城市夜晚的繁华与热闹,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和享受。作为开平市首个免门票大型文旅夜间消费集聚区,开业当晚,络绎不绝的游人在街区内欣赏表演、品尝美食、购买商品。商家的吆喝声、买卖的喧嚣声、人群的谈笑声萦绕耳边,热闹鲜活的众生相里升腾的烟火气,正是城市夜经济蓬勃生命力的生动注脚。
“梦回开平·侨海华韵”街区由开平市侨城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企业开平市侨海华韵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委托西安锦上添花文旅集团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策划及运营。街区占地约3万平方米,精心设置幻影风情街、浪漫花街、乐游基地、梦回1926、唐人街等五大主题场景,设有沿街商铺107间、主题演艺舞台和互动娱乐设备数十处,预计全年可开展各类演出2万余场。西安锦上添花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旭表示,街区把“守护侨乡根脉,焕新岭南风华”的宗旨贯穿始终,以浓郁侨韵为脉络,通过点状式互动游乐打卡美陈设施,为广大游客提供场景化、沉浸式游园体验。开平市侨城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坚念表示,街区最大的亮点是免门票、美食多、表演多、夜景美。“我们希望通过打造这个街区,丰富市民和游客的夜生活,进一步促进‘引客来开平、留客在开平’工作,助力擦亮‘江门三点三精彩之旅’品牌,刺激旅游消费,点亮城市经济,为开平市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工作赋能。”
作为开平文旅的“双子星”,赤坎华侨古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游客深入了解华侨文化、岭南文化的重要场所;“梦回开平·侨海华韵”街区则以夜经济为特色,预计每年可吸纳500万人次以上的客流,为游客提供夜间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与赤坎华侨古镇形成业态互补效应,更好地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和品质化需求。
赤坎华侨古镇焕新出彩
自清朝顺治年间开埠以来,开平市赤坎镇便屹立在开平市中部、潭江之畔,以保存完整的侨乡骑楼建筑群吸引着无数游客。近年来,通过开平政府、CPE源峰基金(原中信产业基金)和顶度集团(乌镇团队)的“资源+资本+智力”三方合作模式,赤坎华侨古镇已成为广东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旅新地标和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和典型范例。在此基础上,赤坎镇提出了“保老城再现古镇辉煌,建新区融合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思路。赤坎新区的高标准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不仅在保留华侨特色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完善了基础设施,还通过圩镇风貌塑造和侨乡文化建筑的营造,不断壮大文旅产业。新区与古镇的业态融合互补,共同打造出一个集文化、商业、旅游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新型社区。
漫步在赤坎华侨古镇,绿树繁花装点着绵延3公里的600多座骑楼和精心修复的侨派古建筑,游客们穿梭其间,欣赏着高科技音乐水舞秀和舞龙、国潮醒狮等非遗文化表演,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逛累了,还可以品尝一下地道的“一盅两件”,体验赤坎早茶文化的韵味,感受岁月静好与文化沉淀的交融。
近年来,赤坎镇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把握深中通道“大桥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文旅产业的引领作用。古镇内已引进新业态、新场景20余种,形成了文保展示、非遗文创、酒店民宿、特色餐饮和文艺表演等多元化的业态布局。同时,古镇还举办了泮村灯会、舞龙、国潮醒狮等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活动,并成功承办了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和“中国侨都·红线女粤剧艺术周”等大型文化盛会。如今,古镇的活动愈发丰富,业态更加完善,“打铁花”、泮村灯会、英歌舞等非遗文化活动纷纷走进古镇,与游客们共同分享文化的盛宴。
展望未来,赤坎镇将通过加强与主流媒体和网络新媒体的合作,加大项目营销推广力度,进一步完善景区业态布局,打造更具沉浸感的互动体验特色街区,为游客们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消费体验。
加快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作为开平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龙头项目,集岭南文化、华侨文化、乡村文化、休闲文化于一体的赤坎华侨古镇,以其蔚为壮观的侨乡建筑群和特色活动项目让游客流连忘返;塘口镇依托广东省首处且目前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先锋天下粮仓书店和特色市集活动等,持续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大沙镇以其“岭南生态气候标准·城市天然氧吧”的美誉,吸引市民和游客前来徜徉,享受山水田园之美……近年来,开平市坚持把资源禀赋优势变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整合优势资源,以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强与台山市联动,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以侨文化为特色的开平—台山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借鉴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思维,构建“5+3+N”农文旅产业体系,抓好产业配套、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规划建设以塘口、赤坎等“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四镇为载体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产业园。
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开平市坚持示范引领、典型带动,以点带面促进整体提升。以“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为主抓手,开平市强化对沿线村庄的整体规划和农房管控,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带动全市乡村风貌整体提升,成功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扎实开展绿美开平生态建设,推动乡村“颜值”提升。聚焦典型镇村培育,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成立强镇(村)富民公司55家、富民工坊15家,以马冈红丰村、塘口强亚村等为代表的典型村增收效应突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近年来,开平市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赤坎华侨古镇“双引擎”,引入先锋书店、粮语·艺术公社、里苑·稻香碉楼民宿、乡遇民宿等乡村旅游业态,乡村民宿、乡村文创、乡村书店、乡村剧场、田园咖啡、休闲农场等项目纷纷涌现,农文旅融合发展按下“狂飙”键。据统计,2024年1—10月,开平市共接待游客872.96万人次,同比增长45.4%,旅游收入52.38亿元,同比增长58.62%。
此外,开平市连续9年被评为广东旅游综合竞争力十强县(市),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2017年被评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开平市“山水茶乡生态旅游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入选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大沙镇大塘面村、赤水镇林屋村与沙洲村入选江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目前,开平全市共有5A级旅游景区1家、3A级旅游景区3家。除了传统的农文旅项目,开平还积极探索科技赋能文旅融合的新路径。大力打造“数字碉楼”,上线“开平碉楼数字化展示平台”,实现了游客足不出户即可“云游”世遗的新体验。依托江门中微子实验室这一“大国重器”,全力建设中微子科普馆、科普基地,将科普旅游与农文旅融合发展。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一步彰显了春节所蕴含的全球价值。春节期间,赤坎华侨古镇以“中国年 看赤坎”为主题重磅推出新春系列活动,通过花牌、醒狮、舞火龙、打铁花、烟花秀等非遗民俗以及花灯、创意布置、网红打卡点等,将传统年俗、非遗文化与创新潮流形式相结合,打造可看性、互动性、趣味性的侨乡文化盛宴。游客在古镇还可品尝煲仔饭、豆腐角、赤坎牛杂、肠粉等百种老广美味,“一站式”采购江门优品、开平优品、各式文创等地道手信。
“梦回开平·侨海华韵”项目以夜经济为特色,为游客提供了夜间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春节期间,“梦回开平·侨海华韵”夜经济项目共有17家开平本土特色美食店,10家粤式餐饮店,63家网红美食店,让游客通过味蕾的满足,享受舌尖上的幸福。此外,还有邑间陶艺、赤侨乡印·文创商店等多家文化创意商家,通过搭建文化、生活、艺术等元素相结合的综合体验场所,让文旅更活、街区更“潮”,满足年轻游客个性化、时尚化的消费需求。
泥鸡一响,黄金万两,镇濠泥鸡吹响美好年味;鼓点起、醒狮活,百年手工技艺,金声狮鼓响彻南粤大地。早茶点马冈濑粉、咸汤圆、塘口家糍,午餐选马冈鹅配煲仔饭,“三点三”去月山、百合吃下午茶,晚餐来一围疍家菜,宵夜安排赤坎豆腐角……独特的侨乡文化,别样的非遗体验,丰富的特色美食,开平正不断释放“旅游兴、百业旺”的综合带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