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时宜的亲昵

稍显僭越

新春上班第一天,各省都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广东请了美的方董事长作公开发言。

虽说现在要亲商,但你发现没有,一位民企老板,在全省大会发言中不带姓地称呼「XX书记」 「XX省长」,还是非常罕见的。

我都不知道这个讲话是谁给起草的。

按理来说,这个讲稿是经过相关部门审定的,难道审稿人员也不懂?

我不觉得文字秘书敢在这种问题上打花腔。

那么就只剩一种可能:当地要营造亲商的氛围,领导不想强化层级,以这种亲密的称呼传达意图。

但问题在于,这种突破常规的做法,领导可以顺利实现意图,对于发言者,别人可能会侧目而视,落下话柄。

换句话说,领导可以平易近人、和蔼亲民,但你不能没了规矩 ,否则就是不懂事。

我认识的一位典型人物在大会上发言时,虽然有关部门将领导的姓去掉了,但他在正式念稿时,坚决地改为姓+职务。

在中国职场或社交场合中,直接称呼对方「名字+职务」,有特定场合。

  • 如「达康书记」省略李姓,以示双方私交较好(如同事长期合作、校友关系等)。对熟悉的直属领导或合作密切的平级同事,也可省略姓氏显得更自然、亲切,同时保留职务又能体现尊重。

  • 对年轻领导或同龄领导者,直接称呼名字加职务既能淡化层级感,又避免显得过于谄媚。当然,如果领导本人主动要求简化称呼,如「请直接叫我名字」,可尝试用名字+职务过渡。

  • 非正式或内部会议等氛围轻松的场合,也可以用名字+职务的不太正规的称呼,既有助于拉近距离,同时明确职责分工。

但无论如何,对于传统行业或体制内单位,这都是极严肃的事,用不好就是冒险。因为这些机构更重视层级礼仪,要么姓+名+职务,要么姓+职务。

  • 尤其当对方是年长领导或高层领导时,省略姓氏可能显得不够庄重。

  • 正式公开场合更是如此,需保持规范称呼,避免因随意引发误解。

  • 当然,也有些领导个人偏好。比如闽南人见面就称名字不带姓,外地刚到那边的可能会「受宠若惊」,但实际上那只是称呼习惯而已。至于广东黄书记,他是闽西龙岩客家人,我问了一下当地习惯,晚辈不能称呼上辈名字,同辈之间不能带姓,交流时多用外号。但无论如何,对上级领导直呼名讳是非常不尊重的。

  • 下级称呼上级名讳的例外也有,如《人民的名义》中,祁厅长称省委高育良为「育良书记」,这是因为二人为师生关系,有非常亲密的私人关系,且人尽皆知,那么不称「老师」而称「育良书记」,已经是选择了较为严肃的称呼了。

1984年学生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背后体现了融洽的官民关系。但之所以会成为新闻,是因为对国家领导人的称呼,向来是有 「规矩」的。

那这次呢?

我写了300多部家传,发现许多成功者,其祖辈要么是读书人、绅士,要么是企业家地主。

当然,也有平民家庭出一雄杰,通过读书等方式逆天改命,从而实现阶层跃升。

举凡发达国家,学生入学先讲家传,次学国史,为的是真正认识自己。

人是意义的动物,讲述关于我们的世界、关系和自我的故事、写作家传,是人类创造意义的基本方式。长按下面微信二维码,识别加我好友,一起抢救和传承家庭记忆:


家传编辑部系列,点击关注

浙江人为什么文化、财富双全?因为早在南宋就义利并举、农商互藉了。我参与的这部家风作品,9月上市当月就登上浙江省好书榜:

◆ 推荐阅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