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重庆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引发广泛关注。

报告原文回顾2024年时,一系列经济增长数据彰显重庆发展活力,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进出口总额增长5%。

报告原文中提及的各项发展成果与规划,为重庆未来的发展绘制了清晰蓝图,其中西部(重庆)科学城的相关情况更是成为焦点。科学城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已初步构建起高附加值产业体系,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航拍科学城。何超 摄

抓制造优服务强链群,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持续壮大。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体系持续完善,成功入选全国“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

近年来,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体系建设方面,西部(重庆)科学城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引进和培育相关企业。目前,已形成了涵盖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以及传感器、智能座舱、通信设备等关键领域的完整产业链。众多零部件企业在此集聚,相互协作,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力地推动了西部(重庆)科学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体系的完善。

同时,西部(重庆)科学城在技术创新方面也不遗余力。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多个研发平台,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这些平台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前沿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西部智联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数字化监控平台。资料图

凭借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坚实基础和突出表现,西部(重庆)科学城成功入选全国“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其前期工作的高度认可,也为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入选后,科学城将进一步加强车、路、云之间的协同创新,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化应用。

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加速发展,安意法、芯联微电子等项目提速建设。

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三安意法半导体项目,是由重庆三安半导体和安意法半导体共同开展建设,项目分为芯片厂和衬底厂两部分,包括一家专业从事碳化硅衬底、外延、芯片、研发、制造、销售的车规级功率芯片制造企业,以及为其提供碳化硅衬底的材料供应商。

当前,该项目整体已经达到了点亮的条件,应该是创造了一个奇迹,以目前的推进速度,2025年2月底可以实现通线投片生产,有望在三季度末开始批量生产。



▲安意法半导体8英寸碳化硅外延、芯片项目已于近日达到点亮的条件,以目前的推进速度,2025年2月底可以实现通线投片生产,有望在三季度末开始批量进行生产。雷键 摄

据悉,三安意法半导体项目总投资约300亿元,全面整合了8吋车规级碳化硅的衬底、外延、芯片的研发制造,致力于建设技术先进的8英寸碳化硅衬底和晶圆工厂。

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提质建设,金凤实验室建设全面推进,嘉陵江、明月湖实验室加快筹建,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建成投用。新增3个国家级科创平台,中国地质调查局重庆地质安全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国家健康战略资源中心正式运营;

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各大科创平台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今年新增了3个国家级科创平台,这些平台将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此外,中国地质调查局重庆地质安全研究中心也正式揭牌成立,为地质安全和资源勘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国家健康战略资源中心也已正式运营,其在生物医药、健康科技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将有力推动我市健康产业的发展。



▲金凤实验室。曾诚 摄

在科创平台的提质建设中,金凤实验室的建设尤为引人注目。该实验室在挂牌重庆实验室后,还与香港中文大学共建了渝港生命健康科学中心、香港中文大学金凤中心,进一步提升了实验室的研发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与此同时,嘉陵江实验室的筹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该实验室的建成将进一步完善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实验室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支撑。



▲嘉陵江实验室揭牌仪式现场。何超 摄

此外,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的建成投用也是今年的一大亮点。该中心在脑科学、智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将有力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抓开放拓空间聚资源,枢纽节点优势更加彰显。

思可源生物燃料中国区总部落户。

思可源集团与科学城高新区正式签约——思可源生物燃料中国区总部项目落地重庆。这意味着,思可源公司将在重庆高新区设立中国区总部,创立亚洲领先的生物燃料产业平台。其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国际管理经验,将餐厨废油变为生产可溯源、高品质的生物燃料,并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研发、生产和运用。



▲思可源生物燃料中国区总部项目的项目公司——思可源(重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受访单位供图

该总部项目将在中国投建餐厨废油收集及预处理厂和可持续航煤炼厂,开展生物能源研发及技术服务。

该项目将围绕重庆餐厨废油的回收、处理及利用,在高新区筹建生物能源下一代技术研发基地和餐厨废油回收全链条溯源数字化系统,完善重庆餐厨废油回收体系的全球性可溯源认证体系的建设,推动中国生物燃料原料进入全球生物能源供应链。

重庆正积极推动环保和可再生能源发展,鼓励企业回收利用餐厨废油,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同时,重庆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高新区管委会相关政策和服务措施,营造了良好的营商氛围,为生物柴油及绿色能源等相关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抓城乡促融合提品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轨道交通7号线一期全线开工”“金凤隧道建成通车”。

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渝西地区一体化国土空间规划出台,科学城在区域规划中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和方向,其发展与区域整体规划协同推进。

《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获市政府批复(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功能定位、“三区三线”、用地等规划指标,优化交通、产业、功能、生态等规划核心要素,是科学城高新区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将作为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据了解,《规划》所涉范围为高新区(直管园),包括7个镇(曾家镇、白市驿镇、走马镇、含谷镇、巴福镇、金凤镇、石板镇)3个街道(西永街道、虎溪街道、香炉山街道)及西永微电园全域,总面积约316平方公里。高新区(直管园)以“科学之城、创新高地”为功能定位,按照城市职能,将规划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引领成渝地区创新发展的综合性科学中心,现代化新重庆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内陆地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山水共融高品质生活宜居区。到2035年,高新区(直管园)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

交通是连接城市的重要纽带,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

道路方面,织密路网,构建纵横成网的骨架路网体系。从2020年至今,科学城已累计完工道路项目101个、新增里程155公里,道路通车里程达733.5公里,坪山大道、九永高速、高新大道已建成通车,科学大道、新森大道、沿山大道等路网正在持续加快推进建设。计划到2027年,形成“六横六纵+两环”骨架路网道路,总里程1092公里,路网密度整体达到国内大中城市路网水平。



▲金凤隧道(中心城区段)主线正式通车。雷键 摄

隧道方面,打通节点,构建东西畅联的穿山交通。核心区共规划穿山隧道14座,其中9座穿中梁山隧道,已通车6座;5座穿缙云山隧道,已通车3座,有效加强了科学城高新区与沙坪坝、九龙坡、璧山区的交通联系。目前正加速科学城隧道、白市驿隧道建设,同时力争早日开工虎溪隧道和西永隧道。

轨道方面,打造便利都市圈,规划建设“6普4快”轨道交通体系。规划轨道交通总里程约145公里,目前,轨道运营总里程17.6公里,在建轨道64公里。现有1号线和江跳线正常运行;15号线、27号线、7号线、17号线正在加快建设。不断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将为居民提供更为便捷、舒适的出行方式。

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支撑体系,聚力建设四大科创高地,推动金凤实验室产出重大科技成果,挂牌建设嘉陵江实验室,打造一批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推动大学城、科学城融合发展,做强金凤科创园,布局建设产业创新综合体;

西部(重庆)科学城全面落实市委相关部署要求,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为2025年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支撑体系方面,科学城聚力建设四大科创高地,持续推动金凤实验室产出重大科技成果。同时,嘉陵江实验室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目前,该实验室已经完成了综合论证,机构注册、场地装修等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此外,科学城还致力于打造一批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通过集聚优质科创资源,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

在推动大学城与科学城融合发展方面,科学城积极行动,市区联动推进“大学城”与“科学城”的深度融合。通过调研高校、学习先进经验等方式,形成了“两城融合”改革实施方案,并谋划建设了“两城融合”信息服务平台。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大学城与科学城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金凤软件园。雷键 摄

此外,金凤科创园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局通过出台园区管理办法、集聚科技服务机构等方式,提升了金凤科创园的服务效能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布局建设了产业创新综合体,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望2025年,重庆将继续深入推进各项发展战略。西部(重庆)科学城也将迎来更多机遇,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为重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等目标贡献重要力量,助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迈向新高度。我们期待科学城在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辉煌,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的闪亮名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