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亚被授予“利箭榜样”荣誉称号颁奖现场刘伟亚与老首长肖明仁旅长合影刘伟亚(左二)与部队首长和烈士家属兰州烈士陵园为烈士扫墓后合影刘伟亚探访老部队和部队官兵进行交流刘伟亚(右)与老部队退役的参战老同志合影刘伟亚为部队官兵讲解部队军史沿革
刘忠义推荐
推荐人刘忠义按语:
春节前夕,应邀与老战友刘伟亚一起出席了老部队举办的“第一届利箭榜样颁奖典礼暨迎新春联欢晚会”,仿佛又回到了战位,倍感亲切,深受教育,为老部队成功举办高水平颁奖典礼暨联欢晚会鼓与呼!也为退役三十多年的刘伟亚老班长被选树为老部队第一届“利箭榜样”十大人物乐与贺!
十多年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退役军人对老部队建设的责任担当,他用自己的无私奉献展现了一名爱心企业家对赓续老部队历史的博大情怀;他用自己的忠诚之心和艰辛努力兑现了老部队首长的临终承诺;他用自己的执着追求寻找了那些散落在岁月里的光辉历史。实至名归,刘伟亚!
情系战史慰英烈 固基铸魂励后人
——原21集团军高炮旅退役军人刘伟亚同志的事迹
刘伟亚,男,汉族,1967年1月出生,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85年10月入伍,1989年3月退役。服役期间曾在某防空旅前身部队高炮七旅分别任连队文书、营部书记等职,现任深圳市福田区新港社区高发佳苑党支部书记、东莞市弘毅电气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该同志服役期间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退役后先后六次被地方党组织评为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
“我曾经是一名军人有理由也有责任让军史沿革启人心智,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这就是刘伟亚追逐老部队战史的初衷。
2025年春节前夕,刘伟亚被老部队授予“利箭榜样”荣誉称号,颁奖词这样评价他:“你虽已褪去戎装,但志在部队,十余载栉风沐雨,牢记重托赴使命,只为告慰不朽忠魂,铭记团队光荣军史,铁肩担道义,敬英雄之魂,铸坚实厚盾,奔走相传红色基因,誓将薪火代代传,初心不渝,彰显老兵本色”。
十多年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退役军人对老部队建设的责任担当,他用自己的无私奉献展现了一名爱心企业家对赓续老部队历史的博大情怀;他用自己的忠诚之心和艰辛努力兑现了老部队首长的临终承诺;他用自己的执着追求寻找了那些散落在岁月里的光辉历史。
牢记重托、不遗余力。2013年1月,原高炮七旅旅长肖明仁身患重重病期间给前去探视的刘伟亚委托了一桩心事,嘱咐他带上六十年代与自己同在援越抗美战场上牺牲的烈士遗属回老部队去看看,并陪同他们去为烈士扫扫墓。老旅长生前未了心愿,却成了刘伟亚日后十多年来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和政治责任。之后,刘伟亚不仅为老旅长的参战战友熊炳和杨自德两位烈士遗属提供往返所用费用了却了心愿,而且还萌生了续写老部队战史的想法。
2013年8月,在肖明仁旅长追悼会期间,刘伟亚向原21集团军某旅派往成都都江堰代表老部队为肖旅长作最后告别的旅政治部王兴广副主任反映了老旅长的遗愿。时隔不久就得到了部队首长的回复,隆重迎接烈士遗属回部队看了看,并由王副主任和刘伟亚等一起陪同烈士遗属前往兰州烈士陵园为杨自德烈士扫了墓。
刘伟亚在陪同烈士遗属一起参观连史室时惊讶的发现,炮兵630团沿革的连队历史记载不全、烈士及英模人物普遍缺失,以及部队沿革存在断档。尤其是在问到部队历史上发生过的著名的9.19战斗、11.29战斗时,几乎没有一名连队干部和战士知晓,更无人了解连队的来历、参加战斗经过和牺牲烈士的英名……等等。
得知这一切后,刘伟亚觉得不能责怪部队和后人。他首先想到的是部队军史出现断代的原因肯定是部队几十年来历经数次转隶改编、移防搬迁、人员变动及资料移交等原因造成的。刘伟亚懂得,作为有着光辉历史的红色团队和连队,先辈们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是这支部队血性基因,应该准确无误地得以传承并始终成为新一代官兵的精神火炬,成为新时期部队强军兴军的动力源。
刘伟亚明白,自己虽然已经退役离开部队但又不是外人,更不能当旁观者,一定要对老部队历史传承负责。刘伟亚暗下决心,困难再大也要想办法克服,想办法协助部队挑起还原真实历史沿革的使命重任。基于上述认知和情怀,他便萌发了还原炮兵630团历史沿革和重现英模人物的崇高想法。
无私奉献、不计得失。刘伟亚从2013年底开始,坚持收集整理部队军史资料、为烈士寻亲,旨在让烈士回家、让部队找到根。十多年来他累计行程40余万公里,自费50余万元,先后赴各地拜访老首长、老前辈,征询团队历史,收集采集相关资料。他先后奔赴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江西、江苏、湖北等地城市和乡村,寻访到一百多位离退休老首长、老前辈及其亲属,将收集整理到老部队资料、照片、证书、实物等军史史料和烈士遗物,以及会同老战友编纂的炮兵630团战史一书《1967我们的战争回忆》移交了防空旅。该书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兵部队战史的一部分,于2016年11月被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他还征集了各个历史时期诸多老首长、老前辈的个人照片、合影照片及佐证团史的图片、实物等,连同编纂的近20万文字资料一并移交给了部队。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因防空旅和某合成旅分队干部请求,加班加点的为营连赶写了两本共计6万余字的历史材料。更难能可贵的是,当他得知安徽安庆收藏家王先生,收藏有极高佐证历史价值的一本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1974年编撰记载有老部队战斗的《陆军高射炮兵战例选编》和一本近年出版的记载了老部队战史战例的《防空兵大辞典》书籍后,不厌其烦的多次与王先生沟通协商,最终历经一年半时间的磋商,终于感动了王先生并花高价钱购买了此书,并将这两本书籍连同十多年来收集到的珍贵军史资料、图片、书籍、音像、实物等共计三百余件,移交给了老部队永久保存和展示观摩。为防空旅军史长廊建设和各分队补充完善连史夯实了基础工程。
客观真实、认真负责。为准确定位各相关连队的历史原貌,刘伟亚想尽办法查找原始资料,先后找到了1980年代出版的《陆军13军军师团历史资料》、《陆军13军战史》等军史文献书籍,弄清了炮兵630团部分连队历史沿革脉络。通过找到的炮兵630团各个连队以前所在的陆军13军、14军建制内的战史,使相关分队干部明确了各自所在连队光辉的成长历程和沿革脉络,并多次通过新媒体视频连线与当年参战连队官兵进行了开展相关纪念活动进行线上互动。
根据刘伟亚提供的资料,炮兵630团作为某防空旅的前身部队,以及该团首任团长朱金洪等英雄人物和9.19、11.29战斗均入选2017年出版的76集团军战史史册,并被存入集团军军史馆。为确定在作战中牺牲的54位烈士的姓名、籍贯、出生年月、入伍时间、牺牲时间、部职别及追记战功等信息情况,刘伟亚查找了国内大量的史料,查询中国驻越南大使馆武官处的资料,并与参战老战士黄安学先后六次去越南奠边府烈士陵园拍摄的每一位烈士墓碑照片进行比对,最终确认了54位烈士全部信息。在防空旅建设烈士纪念墙工作方面,他甘当幕后英雄,持续跟踪浮雕画面的设计、定稿等工作进展情况,自费从深圳聘请专业人士设计图雕方案并移交兰州设计单位参考,与此同时,他还专程飞抵兰州与设计人员一起现场就制作中的诸多细节反复斟酌研究,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刘伟亚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和退役老兵,他始终心系部队、支持国防,为爱国拥军不余遗力;他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地方经济建设大潮中敢当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