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记者 张谦

2月5日,农历正月初八,也是春节假期过后的首个工作日。

上午8时许,晋中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话务服务中心内,早已是一派忙碌的景象。

“您好,这里是晋中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值班长白蓉刚刚开完班前会,便迅速坐到工位上,接通了当班的第一个来电。

“我在网上预订的酒店房间,到了后发现与实际位置不符,酒店还不肯退房费……”电话那头,游客黄女士语气中满是不快。

“您别着急,请提供酒店全名和预订平台……”白蓉一边柔声安抚,一边飞速录入信息。只见系统弹窗显示:该号码3天内4次咨询景区服务。白蓉立即与事项发生属地联动,迅速锁定问题根源——第三方平台标注偏差1.2公里。与此同时,“三同步”机制即刻启动:准确生成工单、定向推送文旅部门、及时联动市场监管部门处办。9时15分执法人员到场,10时07分退费到账,11时20分涉事平台收到整改通知。

“看似普通的投诉,背后是10余个数据节点的智能联动,每个来电都是治理考题,我们要做解题的‘最强大脑’。”白蓉告诉记者,作为旅游城市,晋中市将游客诉求纳入紧急通道,严格执行“5分钟响应、2小时反馈”标准,这种高效源自晋中市持续升级的政务服务体系。

据了解,2007年,晋中市在全省率先开通12345政务热线;2017年,又率先对全市86条便民服务短号码进行归集整合,形成晋中“12345”一号通;2024年,针对政务热线工单办结率低、办理质量和效率不高、企业群众满意度较低等现状,创新构建“1+2+N”大数据分析展示系统推动三大转变——服务模式从“接诉即办”转向“未诉先办”,受理渠道从“多线并存”转向“全域归集”,工单流转从“在线可办”升级“全程网办”。

在一个闪烁着数据流光的蓝色智能大屏前,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晓峰指尖轻点,一个三维立体的“1+2+N”系统模型便展现在眼前:“这是支撑热线智能化的核心引擎——1个集成37万条政策的政务知识库,2套分别部署在市政务云和营商环境专网的数据驾驶舱,N个贯通旅游、交通等全领域的移动治理终端。”

“我们用数据预判民生堵点、痛点。特别是春节前,系统通过分析历年数据,针对旅游服务、民生保障、交通出行等节假日高频诉求,联动相关部门提前介入,制定预案方案,针对节假日期间的消费、文旅事项,一诉一响应、一事一联动,每5分钟更新诉求榜单,确保节日期间群众诉求快速响应、高效处置。”刘晓峰介绍,这种“智能预警+制度倒逼”的双轮驱动模式成效显著,今年春节期间,共受理诉求5121件,直办事项4836件,直办率94.43%,同比提升76.49%,事项平均办理时长仅16.5小时。

来源:山西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