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苻坚率百万大军攻晋,京师震恐,晋帝封谢安为征讨大都督。大敌当前,谢安“神态夷然”,和张玄玩起了“围棋赌墅”。平时常赢谢安的张玄,当天因心慌而乱,输给了谢安。谢安则照常下棋,一边还有条不紊地“指授将帅,各当其任”。战事结束,谢安果然破敌,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菜根谭》有云:“每临大事有静气。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军情危急时刻,谢安沉着冷静、指挥若定,既稳定了人心,又掌控了局面,最终以弱胜强,无愧于“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之赞誉。这种举重若轻的能力,源自他内心的那份静气。在关键时候,只有守持静气,才能保持头脑清醒,捋清思路,找到方法,从而化危为机。
静是一个形声会意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静,审也。从青,争声。”本义是安静,后引申为平定、镇抚,还引申为静止、恬淡、平和,如《庄子·天下》中“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意为不动;《吕氏春秋·音律》中“本朝不静,草木早槁”,意为平静;《礼记·月令》中“百官静事毋刑”,意为止息;诸葛亮《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为恬静;《礼记·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意为平和冷静。庄子认为圣人之静,就是善于固守养静,万物不足以搅扰他的心志,所以能静。广成子有言:“抱守神志以养静,形体自然端正。”
然而,静气不是天生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自律可以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可源于外事磨砺,亦可从内修而得。晚清名臣曾国藩年轻时在官场沉浮,难免有心烦气躁之时,便向理学名臣唐鉴先生请教,唐鉴送了他一个字——“静”。从那时起,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便从中获得。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更不会草率行事,而是点香静思,经过反复权衡后,才拿定主意。他说:“愈是军情棘手,众意纷纭,愈要心明力定,从耐烦二字下功夫。”
静气还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上滩时,船搁浅倾斜,“四顾皆涛濑”,舟中士子皆面露惧色,可苏轼“作字不少衰”。之所以有这份“静气”,他自己解释说,我经历的变故多了,即使放下笔来,终不能济事,何如只管写字呢?可见,当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当棘手的问题出现时,惊慌抱怨无济于事,逃避退缩更不是办法,唯有静下心、稳住神,从容无畏、沉着应对,才能不乱方寸,依旧沉着做好自己的事。
静气是一种定力,是一种“猝然临之而不惊”的从容,只有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才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气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栝,惟静者能看得透。”“静气”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