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的能力,才干,素养乃至于政治眼光比诸葛亮只高不低,从一生成就上来看,比诸葛也是不惶多让。而当王猛面对正统的东晋桓温以及北朝异族前秦苻坚的时候,却最终选择了前秦,从后来的历史结果来看,王猛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但问题是,王猛直到临终前都认为东晋是正统。既然如此,王猛为何选择苻坚而不是恒温。桓温哪一点让王猛看不上,后来苻坚的什么品质让王猛对他忠心耿耿。
王猛的选择首先是看人后看国,而不是看国家而选人。也就是说,王猛是被苻坚的个人魅力所吸引,而桓温却不被王猛所看好。王猛善于“择良木而栖”。我想,王猛第一的候选人应该是桓温,毕竟桓温是正统,王猛也是想干出一番事业来的。当王猛与桓温一番谈话之后,发现桓温私心太重。有谋逆之心。桓温想篡位也不算事。
但问题在于,桓温还没有成事呢,就有了曹阿瞒的想法。如此一来是很难成事的。王猛见桓温,发生在王猛见苻坚之前。当时的苻坚,还只是前秦的东海王而已,也不是太子。前秦在各个方面都不如东晋,王猛最后选择苻坚就在于苻坚野心极大,完全是依靠个人魅力引得了王猛的好感。
苻坚跟别人说,他与王猛之间,就如当年的刘备与诸葛亮一般。如果王猛辅佐恒温,很难会有这样的感觉,也不会有在前秦的地位。东晋是士族控制的政权,王猛出身寒族,在东晋很难有出头之日。王猛得到重用在东晋朝廷难以容身。王猛投奔东晋最多最多也就到陶侃那个地位。桓温的北伐,从来都不是为了收复失地,而是以北伐为由来扩大权威,以达到弄权的目的,甚至于取代晋室称帝。
想篡位登基不算事,王猛有自己的野心,人家桓温就不能有吗,苻坚还杀父自立。也没见王猛弃苻坚而去。桓温的问题在于,还没有成事的时候,就暴露了自己的欲望,让王猛感到桓温不是能够辅佐的良主。顺便说一句,淝水之战,如果王猛不死,苻坚也不至于六神无主。
王猛这个人和诸葛亮很像。他想拥有诸葛亮在蜀汉时的地位和权力,这个苻坚能给,但桓温却不能,即便是想给他也没有,毕竟东晋门阀遍地。桓温自己就是大门阀,他不能自己反自己,苻坚则不同,能够给予王猛所需要的权力和舞台,尤其是绝对的信任,也只有苻坚合适,苻坚平生之愿是“混六合为一家,视异族为赤子”,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王猛主政的时候,苻坚的弟弟大骂王猛:“我辈种粮食 ,你却吃现成的”。王猛却说:“你不仅得给种,你还得给做好了,端给我吃”。随后一声令下,将其满门诛杀。苻坚问不都问。如果在东晋,王猛要杀王谢两家的人,桓温能同意吗,桓温还指望这些人拥护他当皇帝,又哪敢动一下。后来王猛孙子一代名将王镇恶也是因遇到了刘裕才能在江左建功立业,可是最终还是在东晋死于非命。
王猛作出身贫寒年轻时靠贩卖畚箕糊口的北方汉人,如果跟随桓温南归,就别指望能在官场上混出什么大名堂了,只能给桓温当私人参谋顾问而已。要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野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堪比诸葛亮的重臣,那唯一希望只能去投靠不讲门第的苻坚。再就是苻坚的志向是平定天下,桓温的想法仅仅坐断东南而称帝。
是权臣,但不是曹操,更不是刘备,更多的是想维持自己的权力欲望,并无雄心逐鹿中原,格局不同,也是很大的原因,桓温想篡位不是过错,而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苻坚虽然是外族,但是为人大度仁善,对自己绝对信任,而且有政治资本让王猛发挥,最重要的是,他们俩志同道合,政治目标是相同的,就是要终结乱世,一统天下。
但不得遗憾的指出,即便是王猛不死,也很难辅佐苻坚一统天下,正如他自己所说,当时正统还是在南方,时机不对一切都是白搭,就好比诸葛亮辅佐刘备,逢其主不逢其时。千古憾事。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