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早,实干争先。

2月5日是新春第一个工作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推进会。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是江苏发展中的高频词。首先,江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无论是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还是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这“三个一”都是重要抓手、重大任务。其次,三者紧密关联,创新是动能所在,制造业是支撑所在,开放是发展空间所在。“三个一”中,“一中心”具有引领性,“一基地”“一枢纽”也要协同发力。从去年开春召开“一中心”工作推进会,到今天召开“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推进会,既体现了江苏对重大事项紧紧扭住不放的战略定力,也体现了谋划推进的系统性。

近几年,江苏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今天的会议,既是一次总结交流,也是一次调度部署。

看成绩单,实实在在、倍增信心——

在“一中心”建设上,坚决扛起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第一方阵”使命,优化形成“一带两极三圈多点”创新布局,构建起多层次、系统化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

在“一基地”建设上,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深入推进“筑峰强链”行动,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行动,稳步推进工业领域“双碳”战略,“江苏制造”聚群成势、量质齐升。

在“一枢纽”建设上,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统揽,高质量推动境外园区、自贸试验区、开发区等开放载体建设,着力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全面推进“公铁水空”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江苏开放的“软硬环境”越来越好、“大门”越开越大。

省委书记信长星说,这些成绩还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要把握国家战略需要,立足全球坐标系,找准“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所应达到的目标定位,协同发力、一抓到底,为江苏经济发展赢得更大主动。

围绕今年重点工作,会议以“六个更大力度”作了部署——

更大力度推进重大科创平台建设,瞄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建好基础科学中心,用好各类科研平台,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前沿技术,努力在重点产业领域成为全球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更大力度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紧扣“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深入开展强链补链延链,打造一批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把握未来产业靠技术驱动、靠场景牵引的特征,选准赛道,推动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加快落地、裂变为产业。

更大力度推进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围绕东西双向、空中网上建设安全经济的海上通道、便捷高效的陆上通道、高效协同的空中通道、互联互通的信息通道,开辟具有澎湃动能的国际经济走廊。

更大力度布局海外市场,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持续拓展新兴市场,加快完善海外仓布局,发挥好海外园区功能,进一步促进外贸转型、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更大力度推进制度型开放,围绕生物医药等有条件的领域推进全产业链开放创新,稳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推动数字贸易合作,加强碳足迹管理、绿电绿证服务,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更大力度夯实人才支撑,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打造高科技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

“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是针对全省面上的总体布局,各地的条件不同,承担的使命也不一样,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

这方面,会议也作了具体部署——

在“一中心”建设上,重点城市和重要节点要发挥牵引作用,加强创新资源集聚,持续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级和辐射带动力;各地要围绕优势产业,善于借力借势,通过建设科创飞地、产业飞地、人才飞地,让更多科技创新资源流动起来、延展开来。

在“一基地”建设上,要强化全产业链协作意识,优势互补、各扬所长,把产业特色品牌打出来,更好展现国际竞争力。

在“一枢纽”建设上,要把枢纽建设与服务国家战略结合起来,打造特色鲜明的省内区域性开放支点,推动形成东西互济、内外联动、进出平衡、面向未来的开放新格局。(黄伟)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