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已于1月29日(正月初一)拉开了序幕,一直会持续到2月13日(农历正月十六)结束, 这可能是史上开节最早,跨度时间最长的一届“糖球会”了。近三十多年来,正月里岛城的春节活动,最有影响力的就是“糖球会”了,不过,现如今它的名称叫做“萝卜·元宵·糖球会”。“海云庵糖球会”已广为人知,但“萝卜会”和“元宵山会”,估计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的历史,而这其中,最可惜的就是老台东的“萝卜会”了。


说起每年正月初九的台东“清溪庵萝卜会”,那可谓是名正言顺的历史悠久、大有来头,它曾是岛城正月里最大的庙会。


现在的台东道口路

如今,老台东曾繁华喧嚣的道口路,早已归于了平静,让你找不到一丝过往的历史痕迹。这里,就是曾经著名的“清溪庵”的所在地,一条清清的溪水流过,历史悠久的“萝卜会”由此起源。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清溪庵”被毁后,这个年代久远的庙会就开始失去了历史根源。后来虽然当时的台东区政府恢复举办了“萝卜会”,但庙会的灵魂却已渐渐消失了。本世纪初,随着道口路上残留的两间庙宇厢房的彻底拆除,更是断了“清溪庵·萝卜会”的复兴念想。九十年代初,不论是最初的南山市场,大庙山下,还是昌乐路文化街,一直是处于“有会无庙、会无定所”的尴尬境地。


1994年,台东区建制撤销合并到了新市北区。“萝卜会”在与“元宵山会”延续举办了十多年后,2013年,又与“海云庵糖球会”再次进行了合并,"萝卜·元宵·糖球会"的新名称,更是让老台东的“清溪庵·萝卜会”沦落到了一个节会的陪衬地位,糖球会为什么那多卖萝卜的?萝卜会是干什么的?估计大部分市民游客逛完节会也是一头雾水,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2005年“萝卜会”现场,参会的市民摩肩接踵。

今天是正月初九,原本应是台东“清溪庵·萝卜会”开始的日子。却只能通过一篇记忆图文,回望老台东昔日最大的盛会——“萝卜会”。

清溪庵——“台东萝卜会”的发源地


上世纪九十年代,“清溪庵”残存的两栋厢房。


上世纪九十年代,“清溪庵”残存的两栋厢房。

说到“萝卜会”,就要说“清溪庵”。历史上的“清溪庵”,位于老台东道口路15号,始建于元末时期,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因庙内主祀玉皇大帝,故称“玉皇庙”。又因建在下杨家村,也被俗称为“下村庙”,“清溪庵”的大门就位于现在的青啤路与道口路交接的路口上,现在那个位置前些年建了两栋公租房。


1941年8月8日,青岛市重修清溪庵建筑委员会庆祝上梁纪念。

1933年的《青岛指南》中标注的道口路玉皇庙,其中有如此描述:“在台东镇道口之东面,主祀玉皇,元代创建,每逢阴历元月,有香火大会,到者达数万人”。

有资料描述,因玉皇庙前有一条清清的小河流经此处,所以后来又称“清溪庵”。1941年,台东镇的工商业者共同出资,爱心人士争相捐助,再次对庙宇进行了重修,并在1942年1月举行了开光仪式。

根据读者 “ ℡·” 提供的信息 , 1940年12月,青岛重修清溪庵筹备委员会杨玉廷、杨详亭、蓝荆山、董品三申请重修。 1941年3月有邹仁仪设计图纸,1942年完工,总花费七万五千元。 租地图显示杨家村庙主持为李派春。这条信息中,又看到了旧时一位传说纷纭的人物,曾做过台东商会副会长、青岛市澡堂同业公会会长的蓝荆山。


重修后的清溪庵,中间为玉皇大帝殿,东面是关帝圣君殿,西面是火帝真君殿。同时还有青龙白虎殿,送子观音菩萨殿,土地庙等。庙内东角,挂着一口直径一米多的铁钟,钟鸣时刻,声音传出很远。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台东玉皇庙赶庙会的妇女缠足者。

因庵内供奉送子观音,所以每逢庙会吉日,都会有各地的妇女来此烧香求子,也盛传颇为灵验。有老网友回忆,庙内的观音像身上和腿上、手上放了许多的小泥娃娃,许愿后生了孩子的人家,都要还愿送一个娃娃放到这里,所以泥娃娃越来越多。


“清溪庵”曾经仅存的厢房旧影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展开扫除封建迷信活动,并颁布了相关的政策法规,这段时间,人们开始接受新思想,许多庙宇、教会都受到了严重排挤。大约在1952年,“清溪庵”的宗教活动被停止,其内供奉的神像也被捣毁。后来,闲置的部分庙宇旧址成了台东半导体零件厂的厂房。

1963年经台东区政府、台东体委批准成立了台东举重队。训练场地就在清溪庵(下村庙),故又称之为大庙举重队。

1965年1月23日,经青岛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台东区拆除道口路15号“清溪庵”,改建台东区少年宫,至4月30日建成对外开放。具有悠久历史的“清溪庵”就这样消失了。

热心读者“宋局”留言,拆庙时还闹了个笑话,因为拉神胎象的绳子不结实断了,把拉胎的人都闪倒仰躺在地,有些人吓的爬起来就往庙外跑。当时的下村庙只有三个道士,为首的道长是一周姓胶州人,传说是一旧官僚出身。到晚年神经有点毛病了。该道长好武术很有功夫。台东举重队在庙里训练他很欣赏。有一次他俩手端着一碗水,对正在训练的运动员说:你们喝吧!这是井水,井水就是我的母亲,喝了会给你们力量!说话的语气非常神圣凝重,运动员都十分感动。他手下有二名道士,一位手有残疾,一位说话口吃,四清后期都去了崂山上清宫。


道口路上的“清溪庵”拆除后,改建的台东文化馆以及残留厢房(林庆胜摄)

1965年,彻底废除了“清溪庵”,拆除了前院前殿,原址新建了三层的台东文化馆,1966年6月正式使用。后殿是台东少年宫,仅存几间厢房。

“清溪庵”没有了,那条曾经的清水小河也是日渐污染严重,最终成了一条垃圾沟,再后来被填埋于地下。老台东道口路上的“清溪庵”、大庙前的“萝卜会”、连同大庙周边的老杨家村,随着城市的改造,都成了这座城市的一段历史。道口路、郭口路、山口路、姜沟路、平定路......,你还能找到多少以前的回忆?


2005年,“清溪庵”残留厢房拆除前旧影(俞宗海提供)

“清溪庵”拆除后,旁边的两间厢房尚存,被当作车间及库房使用。直至2005年,这两栋挂着市北区新闻出版办公室、市北区图书馆、市北区文化局等单位牌子的残留老建筑,也被最终拆毁。


2005年,“清溪庵”残留厢房被拆除时的留影(王栋提供)

2005年6月,随着残存老建筑被彻底拆掉,台东“清溪庵”所有历史永远消失。

“萝卜会”的前世今生

“萝卜会”起源于“清溪庵”(玉皇庙),曾经的台东“清溪庵”香火鼎盛,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诞辰这天,庵前逐渐形成的摊贩集市逐年扩大。因庙会适逢初春时节,潍县等地盛产的萝卜收获不久,各式各样的萝卜成了庙会的主要产品,许多摊贩挑着萝卜来此售卖。“清溪庵”庙会逐渐被称为了“清溪庵萝卜会”,“萝卜会”之名由此而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萝卜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渐成为老青岛春节期间的主要庙会。那时过年期间,正月初一的“天后宫新正庙会”、正月初九的台东镇“清溪庵庙会”、正月十一的错埠岭“于姑庵庙会”、正月十六的四方“海云庵庙会”......旧时的青岛春节煞是热闹,其中“清溪庵·萝卜会”的规模也是最大的。


“萝卜会”上的主角当然是萝卜,“萝卜会”从只卖潍县萝卜、各种民间手工艺品、小孩儿玩具等,逐渐发展成后来的各类商品繁多,干鲜果品、民间工艺品林林总总的大庙会。踩高跷、跑旱船、耍龙灯等民间杂耍各方登场,“拉洋片”的、耍猴的,卖糖稀、吹糖人的,唱柳腔、茂腔戏的......,庙会期间游客如织,正月里的台东镇热闹异常。


南山市场建了两座牌坊,这是位于威海路与延安二路交界处的牌坊(逄淑才提供)

“清溪庵”被毁后,“萝卜会”也因此中断,直到1991年才恢复重办。台东区政府决定每年正月初九举办“萝卜会”。1991年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一,举办了第一届“萝卜山会”,因“萝卜会”主会场设在了南山市场,人们又称为“台东萝卜会”或“南山萝卜会”。


1991年的“萝卜会”雕刻大赛,丰华园酒店的雕刻展示。

1991年“萝卜会”首次试办即获得成功,参会商家云集,人流如潮,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与会市民和中外游客多达三十多万人次。一些旅游企事业单位在“萝卜会”上现场进行了萝卜造型雕刻,书画家们现场作画献艺,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欣赏。


1992年春节期间,台东区政府继续试办第二届“萝卜会”。2月12日,“萝卜山会”开幕,本届参会游客仍超过三十万人次,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也为多年来春节期间文化活动的乏味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1993年的“萝卜会”现场

1993年,在连续两年成功试办“萝卜会”的基础上,台东区政府决定正式恢复“萝卜会”。在这一年的“萝卜会”期间,约有四十多万游客参会,海天大酒店、黄海山庄、华天大酒店等均派出了高级厨师与会参加萝卜艺术雕刻大赛。

1994年,青岛市区划调整,台东区与市北区两区合一,撤销台东区,成立新市北区,“萝卜会”由原来的3天改为7天,每年在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五举办。


随着南山市场退路进室和周边改造,“萝卜会”的两个牌坊也相继拆除,“萝卜会”只有另寻选址举行。


当年的“萝卜会”和“元宵山会”是分开举办的,1991年正月初九,台东区政府在南山市场恢复试办清溪庵庙会,后称为第一届“萝卜会”。1992年,因“台东萝卜会”与四方“糖球会”的举办出人意料地火爆,这一年,市北区政府在贮水山(大庙山),也推出了一项新的节会,这就是第一届“元宵山会”。


贮水山(大庙山)举办的“萝卜会”


1994年,台东区、市北区两区合并后,“萝卜会”和“元宵山会”被合二为一。之后,“萝卜会”不管是在市北会场还是在台东会场,多年来都是“居无定所,流离失所”,后来主会场终于设到了昌乐路文化街,终于再次感受到了老台东的些许节会气息。


改到昌乐路文化市场的“青岛(市北)萝卜会·元宵山会”,虽然前些年的会场牌坊门面上还有“清溪庵”的字样,但早已是名不符实了。


后来的会场牌坊门面上的”清溪庵“字样也消失了......

虽然“清溪庵萝卜会”的历史已是愈发模糊,不过许多年里,人们参与节会活动的热情仍是非常高涨,每年的春节“萝卜会”期间也总是生意火爆、热闹非凡。


2007年,“萝卜会”被列为青岛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资料记载,1941年重修“清溪庵”时,在庙门口曾设立功德碑两座,一座刻有《重修清溪庵碑记》,另一座记录了捐款的商号和捐款人的名字。

2008年3月29日,位于道口路9号的建筑工地里,接连挖出了两块石碑,碑文显示为1941年重修清溪庵时设立的“功德碑”, 碑文中提到了“萝卜会”,这可能是截至目前为止关于“萝卜会”最早的实物记载。

“萝卜会”自1991年恢复后,一直是“有会无庙”。两块石碑的出土,对于青岛和老台东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萝卜会”的历史解读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2012年12月1日,青岛市部分行政区划再次实施调整,这次撤销了四方区,设立了新的市北区,四方区这一名词与台东区一样成为历史,这一年也是“萝卜会”与“元宵山会”两会合一的最后一届。


2013年开始,“萝卜·元宵山会”和“海云庵糖球会”再次“两会合一”,开始联合举办,成为了现在的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区划调整也体现在了岛城的庙会节会中,最终,台东的“萝卜会”、市北的“元宵山会”、四方的“糖球会”也合成了一个节会。


2016年的“萝卜·元宵·糖球会”举办地点又将原来两个主会场二合一,取消了台东的昌乐路会场,活动均设在海云庵主会场举行,起源于台东清溪庵的“萝卜会”告别老台东。



曾经大名鼎鼎的“萝卜会”,如今成为“糖球会”一条附属街了。

曾经的“萝卜会”给无数青岛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那种庙会的热闹和浓浓的年味,是传统文化交流展示传承的一个大舞台。遗憾的是,独具特色的“萝卜会”民俗历史文化如今已几乎消失殆尽。

“萝卜会”由台东清溪庵而兴起,有会无庙的尴尬持续了多年后,最终还是有名无实地成为陪衬。曾经的清溪庵庙会比海云庵庙会更隆重,规模更大,后来成了这般摸样,一直令许多老青岛人颇感惋惜。

编辑本组图文,与读者朋友一起分享回顾“萝卜会”的前世今生......


作为一个老台东人,回想着那些年再也回不去的节会盛况,更是感慨颇多。正月初九是玉帝诞,清溪庵原身玉皇庙,初九就是大日子,也就延伸出“萝卜会”这样的历史。旧时的庙会是传统文化交流展示传承的一个舞台,现在基本沦为商业活动为主,已经很少见到文化传承的影子了,确实非常可惜。

恢复庙会最初的那几年,“萝卜会”在台东南山,“元宵会”在市北大庙山,“糖球会”在四方海云庵,合并的时间和原因源于市区的几次合并与演变。所以三个会场也合情合理、无可厚非,但三个会场要突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更好的发展下去。

与一些民俗文史学者多次探讨,在如今强化突出“糖球会”的正月节庆主导地位的同时,能否考虑恢复或单独举办台东的“清溪庵萝卜会”,让这个历史更悠久的节会传承下去。否则,正月里的糖球会参会的人是真多,但逛完了有多少人知道它的来历?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