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计划“购买”格陵兰岛的风波在国际舆论场中不断发酵。这一事件既反映出“美国优先”理念下华盛顿对外战略思维的重大调整,也折射出地区安全空间深刻变化的外溢效应。

从地缘安全的视角看,格陵兰作为北极圈内的重要区域,拥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在冷战时期,格陵兰曾是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前沿阵地和战略制高点。冷战结束后,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北极地区的主要议题逐步从军事安全转向多元治理。格陵兰也因此成为北极气候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航道建设,以及土著居民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重要参与方。

同时,北极安全格局中一度形成以瑞典和芬兰为代表的“中间地带”,发挥“战略威慑”和“安全缓冲”的双重功能:一方面,瑞典和芬兰通过加入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参与政策讨论,并通过军事装备升级、训练北约化以及定期联合演习等方式,向俄罗斯施加一定的战略威慑;另一方面,两国利用“非成员”身份,限制北约在与俄罗斯接壤或毗邻区域的军事部署,从而维持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相对可控的战略攻防强度。然而,2022年乌克兰危机的急剧升级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持续延宕的危机和军事冲突不仅颠覆欧洲原有的安全架构,北约的“北扩”还导致“中间地带”彻底瓦解,进而对地区安全产生深远影响。

一是加剧安全空间的对抗性。在敏感的安全神经催化下,北约和俄罗斯都不断提升军事部署强度。过去几年,北约在北极地区军事演习的频次、规模与装备水平均大幅升级,不仅启动“北方维京-2022”等许久未进行的军演,还推动“北极挑战-2023”“联合维京-2023”等特定演习强化北极防御威慑。北欧国家也积极参与北约在北极地区的“即时反应-2024”“北极边缘-2024”“冰营行动-2024”等联合演习,北极被加速纳入北约的整体安全空间。同时,俄罗斯也采取了相应的反制措施。例如,俄罗斯已重新启用苏联时期50 余座北极军事基地,包括13 座空军基地、10 座雷达站和20 余座边防哨所。更重要的是,俄北方舰队计划组建新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负责北部与芬兰和挪威边境地区、北方海航道水域的安全,以及保护北方岛屿免遭空中、地面、水面和水下力量攻击。这种针锋相对的态势导致基于“中间地带”的安全缓冲逐渐瓦解,地区的对抗性格局明显升级。

二是增加身份认同的脆弱性。冷战结束后,北极形成“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两类相互交织的身份认同。前者基于北极圈、等温线以及海洋空间等自然指标,塑造了“北极国家”的独特地缘身份。例如,对丹麦而言,尽管本土完全位于北纬66度以南,但格陵兰作为丹麦的海外自治领地,赋予丹麦以“北极国家”身份参与国际事务的资格。政治身份认同则主要体现在国际合作机制之中。无论以北极理事会为核心的“北极八国”,还是强调排他性利益的北冰洋沿岸“五国框架”,都强调共同的“北极国家”身份,而俄罗斯在两者中均为重要成员。然而,随着北极“中间地带”的消亡,这种身份认同的脆弱性显著加剧。北极七国日益将俄罗斯视为“敌手”,并致力于强化从黑海、波罗的海到北极海域的安全联动,逐步构建起“北约北极”与“俄罗斯北极”的二元对立格局。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试图通过“购买”格陵兰岛来维护自身国家安全的设想,忽视了丹麦与美国同为“北极国家”的共同利益,表明其对传统身份认同和合作逻辑的背离,这将加深北极的身份认同危机。

三是弱化治理议程的平衡性。随着北极地区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加,相关国家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曾形成共识。例如,为保障北极海域的航行安全,美国与俄罗斯曾共同制定白令海峡的双向航线系统,并将其作为议案提交国际海事组织。然而,随着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和加剧,传统安全关切逐渐压制了非传统安全议题,“大国竞争”的战略目标成为主要驱动。2022年,美国政府发布新版《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刻意渲染“中俄北极活动引发地区紧张”,优先强调发展北极军事力量,加强与盟国和伙伴的安全合作。美国国防部发布的《2024年北极战略》将北极描述为“战略要地”,提出加大对高科技传感器、雷达系统等军事装备的投入,确保北极不会成为“战略盲点”。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中俄以科学探索和可持续利用为重点的北极合作遭到进一步污名化。部分国家指责中国通过对俄北极合作,助力俄罗斯强化对北方海航道的主权主张与实际管控,甚至污称中俄试图对北极开发实施“垄断”。这种歪曲解读不仅忽视了中俄合作的科学性和开放性,也弱化了对北极气候与环境安全问题的关注。

可以预见,“中间地带”消亡不仅将加剧北极地缘政治对抗的烈度,也对域外利益攸关方参与北极事务造成深远影响。如果北约与俄罗斯的对抗持续升级,中俄在毗邻北极地区的公海开展正常联合巡航可能被诬称为“中国扩展北极军事存在”,相关科考活动、科研基础设施也可能面临更多所谓的“风险再评估”。因此,北极事务的利益攸关方亟需在气候、生态、环境等非传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议题上加强协调,避免因安全格局的演变进一步削弱多边治理效能。(作者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