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9时5分,一场6.8级地震突袭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全力开展人员搜救,全力救治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防止发生次生灾害,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做好善后等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为做好抗震救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抗震救灾最鲜明的底色、最真实的写照。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人民至上”列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至上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政治宣言,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的高度统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秉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倍加珍视群众利益,倍加珍视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价值,关注人的幸福,这一理念在抗震救灾中转化为无声的行动。震后10分钟,救援飞机就已飞抵灾区上空;不到半小时,地震中心区域就开始破拆救援;不到一天,当地通信、网络、道路和供电逐渐恢复,受灾群众基本住进应急帐篷,吃上热气腾腾的一日三餐。不到两天,受灾地区电力和通信已基本恢复,国省干道全部抢通,农村受损路段恢复正常通行,拉萨到日喀则的铁路服务恢复运行。新时代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充分体现在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秉持科学精神、遵循科学规律是打赢抗震救灾硬仗的关键。以人为本同尊重科学是内在一致的。只有尊重科学,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抢救率、降低损害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防灾减灾救灾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抗震救灾靠的不仅是勇气,更是科学。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灾情越是严峻复杂,就越要尊重科学、把握规律,向科学要答案、要办法、要方案。抗震救灾中,“翼龙”无人机、遥感卫星和生命探测仪等现代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设备为赢得救人第一时间、提高救灾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高科技设备展现硬核实力,凸显防灾治灾能力的提升,生动诠释了强大的国家力量。新时代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体现在坚定不移地发扬科学精神,遵循科学规律,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贯彻新时代科技发展战略方针,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危难时刻显本色,大事难事见担当。越是急难险重时刻,越是检验各地党委、政府担当作为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抢险就是责任。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西藏定日抗震救灾工作,要求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起政治责任,各有关方面要密切协同配合,各级干部要坚守一线、全力以赴,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抗震救灾的每一个日夜,党旗始终飘扬在最前线,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初心和使命,关键时刻站得出来、豁得出去,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到他们身边,成为他们的主心骨、贴心人,以救民于危困的有力行动呵护慰藉着受灾群众,给群众带去信心和希望。新时代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体现在不断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风险意识、底线思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极端认真负责的担当精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单位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02月06日 第03版

作者:冯兵 王野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