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埠较早,1845年开始就有租界的设立,大量外国人来到上海,上海的变化也得以在许多外国摄影师的镜头下留存。

今天分享的这部分上海及周边地区照片出自于Dhoot, Helen相册。照片拍摄于19 世纪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


一群外国人乘坐五艘游艇到凤凰山游玩,这些外国人在山坡上摆姿势拍照。

凤凰山,位于青浦与松江之间,在老上海以西 20 英里处。


这张照片应该是上图的局部放大。


凤凰山,溪边场景,带有茅草的船棚。极远处可以看到一座塔。


上一张照片的局部放大,远处的古塔能更为清晰。

古塔为秀道者塔,又名”月影塔“,建于公元976--984的宋太平兴国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秀道者塔近景,古塔前方还有一座小石塔。


佘山。山顶上的建筑为佘山天主教堂,这是第二个版本的佘山天主堂。

1863年,天主教耶稣会在半山建造了五间供传教士休养的平房,内设小教堂。后又在山顶建一座六角亭,供奉圣母玛利亚像,放置祭台,举行弥撒,此为佘山朝圣之源。1871年,兴建山顶大堂,1873年落成,呈十字形,为中西混合建筑式样。后因朝圣人多,不够使用,乃于1925年将该堂拆除,取而代之的是至今仍屹立不倒的佘山圣母大殿。


上一张照片的局部放大。佘山天主堂的形制看得更为清楚。


凤凰山附近,一条小溪里的一艘水上屋船。


上一张照片的局部放大。可以看到一名外国女子和一名中国船夫在屋船上摆拍。远处是一座石梁桥。


凤凰山附近的农场和墓地。


上一张照片细节放大。


怡和洋行,上海外滩。

外滩,朝东北方向拍摄。北京路(北京东路)在画面右侧延伸而去。右侧的建筑是怡和洋行(带有旗杆)。照片远处正中央的建筑是东方银行(1869 年建成的新址)。拍摄此照片时外滩还未修筑 no堤岸(1886 年修筑)。因此大致拍摄时间为 1869 年至 19 世纪 70 年代初。


上图的细节放大。一名中国人牵着马车,车上有一名外国男孩乘客。


从上海虹口方向望向新外白渡桥。

从虹口越过苏州河和外白渡桥看向外滩的景色。右侧,第一座建筑是普斯塔公司(Pustau & Co)。右侧最高的建筑(带有椭圆形窗户和一处扩建部分)是共济会堂(1867 年启用)。左侧是新规划的外滩公园,其中包括 1868 年建成的第一座音乐台。1874 年之后拍摄的照片中就看不到这座音乐台了。最右侧是英国领事馆的花园。


上图的细节放大,可见到黄浦江上的船只。在这张截图中,右侧是外滩公园的花园角。


上图右侧是外滩公园,公园中的建筑是1868 年建成的第一座音乐台。1874 年之后拍摄的照片中就看不到这座音乐台了。照片拍摄于这个期间。

此处,照片靠近浦东的那艘有烟囱的船可确定为太古轮船公司旗下中国航业公司最初的三艘长江蒸汽船之一,由 A & J Inglis 公司在格拉斯哥建造,是1873年7月首次抵达上海的 “北京号”。


从虹口越过苏州河与新外白渡桥看向外滩的景象。


从虹口越过苏州河和外白渡桥看向外滩的景色。

照片中右侧第一座建筑是普斯塔公司(Pustau & Co)。其后方较高的建筑(带有椭圆形窗户和一处扩建部分)是共济会堂(1867 年启用)。外滩公园在左侧。


进一步放大看。英国领事馆花园的一部分在右侧。


龙华塔。塔前有一留着长辫的中国男子。


《The Chimney Corner》剧组人员,上海,1873 年。

《The Chimney Corner》是由剧作家Henry Thornton Craven创作的一部家庭剧,1861 年 2 月 21 日在伦敦奥林匹克剧院首次演出。1873 年6月3日在上海上演。


一群人站在一座建筑前。这些人可能是上海划船俱乐部的成员,站在苏州河旁马卡姆路(现康定东路)的上游船屋外面,摆好姿势与一艘划艇合影。上游船屋大约建于 1875 -1876 年。人们会在那里的草坪上玩掷环套桩、槌球和网球(注意右边可能是槌球的球盒)。


细节放大。


上图的细节放大。一男子坐在划艇上。


细节放大。


一座洋房,房前站着五个外国男子,旁边还有一匹小马、一辆轻便马车以及马夫。


上图细节放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