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锦
“晋”一字首见于商代甲骨文之中,该字的基本含义是向上、前进之意,所以就延伸出了“晋见、晋级”这一说法。如今,“晋”一词还代表着山西省的简称,那么“晋”作为国家政权的国号在历史上都出现在哪几次?
一、西晋
西晋的建立,可谓是中国历史上颇为不耻的一次建国,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还要从晋朝皇帝的先祖司马懿说起。
司马懿是曹魏时期的重要大臣,前期跟随曹操征战,后期辅佐曹丕、曹叡父子皇帝治理天下。曹叡死后,尚在幼年的曹芳继位。此时朝政大权掌握在宗室曹爽兄弟手中,但曹爽为人狂傲,对司马懿等人甚为轻视。
司马懿及其子司马师、司马昭趁曹爽携魏帝出城祭祀的时机,率军发动政变,一举夺取了曹魏政权的实际控制权。曹爽等宗室被夷三族,魏国皇帝自此沦为傀儡。
到了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在一众大臣的拥立下,逼迫魏帝曹髦禅位,正式建国,该国号为晋,定都洛阳,自此西晋建立。公元280年,西晋大军横渡长江,一举消灭了盘踞在江东地区的吴国,正式一统华夏。
但好景不长,司马炎死后,其子司马衷继位。史书记载,司马衷是个智商稍有欠缺的“傻子”,这便让一众宗室夺权之心蠢蠢欲动。于是先后爆发了由宗室夺权引起的“八王之乱”,华夏大地被搅得不得安宁。
北方的游牧民族趁中原大乱之际,纷纷起兵,匈奴、鲜卑、氐、羌、羯等相继建立政权,史称“五胡乱华”。这些由少数民族先后建立的政权被统称为“十六国”,他们与南方的东晋帝国长期并存,为以后南北朝南北对立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晋自公元265年建国,到公元316年亡于异族,共历五十一年。
二、东晋
五胡乱华发生后,北方的晋朝宗室纷纷逃亡南方,史称“衣冠南渡”。南方的宗室得知西晋灭亡的消息后,在世家门阀大族的拥立下,琅琊王司马睿继位为帝,后世称为晋元帝,此时的晋朝为了区分方便,便把316年前的晋称为“西晋”,而316年以后只有半壁江山的被称为“东晋”。
到了东晋,门阀世家便与皇权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局面:皇权离不开世家的支持,世家离不开皇权的赋权。前面有“王与马,共天下”的王氏,后面还有庾氏、桓氏、谢氏等等,东晋的皇帝实际上都是“吉祥物”。期间,东晋在谢氏掌权时击溃了来自北方前秦的威胁,一场“淝水之战”击垮了游牧民族想一统天下的念想,使得东晋可以继续“苟延残喘”。直到公元420年,出身庶族的东晋大将刘裕废东晋最后一位皇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改年号为宋,是为宋武帝。
东晋自公元316年起,至公元420止,共历一百零四年。
三、后晋
后晋的建立者是在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石敬瑭,他原先是后唐皇帝的女婿,后来受到新皇帝的猜忌,便联络辽朝,许诺割让燕云十六州,并向辽朝称“儿皇帝”为条件,换来辽朝的支援,一举灭掉后唐,后唐末帝李从珂一把大火自焚而亡,而自秦始皇以来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也毁于这场大火。
公元936年,后晋正式建立,石敬瑭后来被尊为后晋高祖。石敬瑭死之前,立自己的之子石重贵为继承人,石重贵与他的前任皇帝不同,他想摆脱辽朝的控制,这引起了辽朝的不满。
公元944年,辽朝皇帝耶律德光率军攻打后晋,后晋大将杜重威投降辽朝,失去屏障的后晋皇帝石重贵被迫投降,后全家被俘虏到北方,流放到黄龙府。石重贵本人在公元974年病死。
后晋自公元936年起至公元947止,共历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