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世光 通讯员 陈喆

每天8时、13时,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以下简称大庆油田采油三厂)第八作业区都会有一架无人机准时起飞,沿着既定路线巡查各个油井的运转情况。

过去,完成一次巡检任务需要107人花费2个小时,如今只要2台无人机就可以实现全覆盖,巡查的频次比人工还要每天多3次~4次。

大庆油田自1959年开发至今,已经走过了60余年的历程。现在,这个老油田迈上了数字化新征程。作为大庆油田数字化转型试点单位,大庆油田采油三厂从2015年至今也开展了一场数字“革命”——变革的不仅是设备,更是职工队伍的能力、水平和思维。

如何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职工队伍?这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记者走进大庆油田采油三厂,探寻老油田产业工人队伍转型的秘诀。

思想转变

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程延庆是大庆油田采油三厂第八作业区维修班副班长,工作23年来,他已经是厂里的“革新老将”。

2021年,在企业技术革新评选中,过去是得奖常客的程延庆竟然一个奖项都没有拿到。

“我擅长的是在工具上进行小改小革。”程延庆回忆,那次评选,数字化革新项目已经成为主流。这样的变化让年近50岁的他有些不理解:为什么要数字化?都数字化了,我们还有用武之地吗?

很快,程延庆自己就找到了答案。

在油田,抽油机通过连接深埋于地下设备的抽油杆上下往复运动,把石油开采出来。时间一长,油杆上负责密封的“盘根”容易产生老化、漏油等问题。程延庆曾经通过传统思维模式,设计在盘根外再加一个“保护盒”。然而,这项革新也有问题。一旦加在盘根外面的“保护盒”内的原油装满了,采油工没有发现,就会造成原油泄漏污染环境。

“我们厂的‘白大褂’告诉我,可以通过增加传感器、电路板等数字化设备,一旦发生渗漏第一时间就能够远程接到警报,避免原油外泄情况发生。”程延庆说。

程延庆所说的“白大褂”是他们厂里的科技专家。在穿着“白大褂”的科技专家和穿着“红工衣”的程延庆共同努力下,现在,在盘根破裂之前,安装在井口的遥感应设备就能通过对井口压力的大数据统计,预告出即将发生泄漏。通过早发现、早处理,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前。

2024年,采油三厂主题劳动竞赛继续将重点锚定在数字化转型领域,再度开启了数字化运维竞赛。“红工衣”和“白大褂”携手组建全链条专业团队,促进9个智慧生产平台逐步完善,无人巡检机器人、智慧调参等数字化新技术让整体用工压减约29.6%,数字化设备故障率从12.71%降至2.88%。

“过去穿‘白大褂’的科技专家搞科研,穿‘红工衣’的一线职工搞革新,大家是自己忙自己的。数字化时代,我们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契机,将两者结合,形成了‘白大褂+红工衣’的模式推进产业工人队伍数字化转型。”厂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孙学法说。

创新质变

在油田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2021年以来,大庆油田采油三厂提出了发展壮大一支“‘人人真懂数字化、人人会用数字化’的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厂工会加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出了“十百千”工程,即在这个有着6000余名职工的企业里培养出10名数字工匠、百名运维骨干和千名操作骨干。

然而,在实现这个目标过程中,却有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油田数字化转型的速度之快与人才培养周期之长之间的矛盾。

大庆油田采油三厂提出了“白大褂+红工衣”的发展模式。该厂提出了科研部门穿白大褂的职工与生产部门穿红工衣的职工共同合作,用数字化的思维解决转型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双方通过在企业工会搭建的“新时代产业工人创新阵地”共同应对数字化带来的挑战。

“新时代产业工人创新阵地”是大庆油田采油三厂在入选大国工匠培育工程的刘可夫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基础上,打造的一个综合性阵地。阵地的二楼有一个“思维拓展室”,是“红工衣”和“白大褂”交流碰撞的场所。

前不久,第八作业区北十五联合站集输工宋佳和她的团队在“解决无人监管情况下井场盗油”问题上遇到了瓶颈。“起初我们想在油井上增加机械锁,还试着增加机械锁钥匙花纹的复杂程度,但很快都被破解了。”宋佳告诉记者,当这个问题被摆上“思维拓展室”的桌面时,企业研发人员邢磊、张岩、薛亮等人给出了用远程传感系统解决的思路。

经过交流碰撞,“红工衣”与“白大褂”共同研制出的“采油井口防盗数字化远程预警装置”实现了智能防盗。如今只要有犯罪分子触碰油井相关部位,现场警报会立刻响起,智慧中心的大屏上会出现报警提示。目前,该装置还通过接入鹰眼和无人机系统,开始了4.0版本的升级。

据了解,近年来,类似这样由“红工衣”和“白大褂”共同研究项目超过30项。

培训应变

日前,一场针对油田井场数字化设备操作的培训正在第一作业区注采105班的大院里火热举行,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宋佳是这场培训的主讲人。只是,她的讲解地点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在一台大客车上。

数字化转型工作开展以来,大庆油田采油三厂应时而变,设计了一台移动式数字化培训大篷车。岗位员工在车上即可实现现场参观、故障模拟、动手操作、考评验收这4项功能。

在“红工衣”和“白大褂”的共同努力下,井场以及站场目前使用各类数字化仪表及相关流程在车辆上实现了还原。车内使用的所有20余种仪表设备均为现实中生产使用的原件,仪表类型覆盖率达到100%。

截至目前,这台数字化大篷车已经在8个作业区运行。除了数字化大篷车,“新时代产业工人创新阵地”是更大的培训场所。

创新阵地在熟悉科技手段的“白大褂”和熟知现场的“红工衣”共同合作下,研发了一套模拟仿真系统。“我们这里的所有培训设施和场站上使用的设备都是一样的。”自控运维室副主任赵鹏睿说,“广大一线职工只要在这个仿真系统上操作明白了,到现场遇到这样故障时就知道如何处理了。”

近年来,按照大庆油田采油三厂出台的《红工衣+白大褂协作机制》《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等制度的安排,“新时代产业工人创新阵地”不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的数字化转型。

夜幕降临,结束了一天工作的“白大褂”和“红工衣”们走出创新阵地。在他们身后是挂在阵地大门口的一幅玻璃钢浮雕画,它由职工设计:画面左侧展现的是传统采油工人取样、加盘根、开发的场景,画面右侧则是无人机、电脑显示器、“01”二进制等数字化时代的标志。

画面中间写着一行字:“加快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