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凌晨,寒风未散,春意未至。
社交媒体的信息流依然喧嚣,人们追逐着热搜的潮汐,却有一个名字在无数人的期待中悄然缺席——黄志杰,那位以笔为剑、以文为盾的“呦呦鹿鸣”主人。
图片
距离他上一次发声已过去整整373天,而那个标注着“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的页面,像一道沉默的裂痕,横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一、归来与消失:一场未完成的对话
2023年8月22日,当黄志杰在《时空折叠 | 我回来了,朋友们》中写下“日拱一卒,永不言弃”时,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消失的15个月里,人们猜测、担忧,甚至以为这位执着的写作者已被时代的浪潮吞没。然而他的回归,像一束刺破阴霾的光,证明了信念的力量。他未多言过往的遭遇,但字里行间透出的坚韧,足以让人窥见那段“不可抗力”下的困顿——被封锁的账号、被切断的表达、被折叠的时空。
然而,这场回归终究成了短暂的烟火。2024年1月28日,最后一篇推文被贴上“违规”标签,微博账号也在更早的秋天归于沉寂。
我有点疑惑:一年期已至,应该是解封之日了,为何仍不见鹿鸣君?
答案或许藏在这片土地的隐喻里:真正的守望者,注定要在荆棘中跋涉。
二、为苍生说人话:一个写作者的孤勇
黄志杰的笔下,少有风花雪月,更多的是对现实的凝视。他写被强拆的农民、写维权的工人、写被权力碾压的普通人;他抨击“集体磕头”的荒诞,揭露形式主义的虚伪,甚至直面威胁与恐吓。
他的文字里有一种近乎执拗的“天真”——相信法治的温度,相信公义的可能,相信“说人话”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日拱一卒,只为苍生说人话”,这句简介不仅是宣言,更是一种生存姿态。
在流量至上的自媒体江湖,他拒绝贩卖焦虑、拒绝迎合情绪,而是选择以实名写作直面现实。当无数账号隐匿于昵称与面具之后,他坦荡地亮出“黄志杰”三个字,仿佛在说:“我愿为每一个字负责。”
三、沉默的重量:当声音成为奢侈品
他的停更,让许多人想起鲁迅笔下“铁屋中的呐喊”。
在这个“苟且即安全”的时代,说真话的成本越来越高。
一篇触及真相的文章可能瞬间消失,一个追问公义的声音可能被贴上标签。
黄志杰的遭遇并非孤例,而是无数清醒者的共同困境:我们渴望百家争鸣,却不得不面对“不可言说”的镣铐。
有人不解:“何必如此执着?”
但正是这种执着,让他的存在有了超越个体的意义。他的文字像一面镜子,照见社会的疮疤,也照见人性的微光;他的沉默则像一声惊雷,提醒我们某些底线不容退让——若连真话都成为奢侈品,文明将走向怎样的荒原?
四、等待与希望:鹿鸣终将再响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从古至今,屈原投江、司马迁受刑、布鲁诺赴火……那些坚持说真话的人,似乎总要承受时代的重压。
但他们的精神从未真正消失,而是化作种子,在裂缝中等待春天。
黄志杰的公众号或许静默,但他早已在读者心中埋下火种:有人开始关注弱势群体的困境,有人学会用法律捍卫权利,有人默默传递他未竟的追问。
等待,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我们无法预知他何时归来,但可以确信:只要仍有人为不公愤怒、为真相奔走、为“说人话”坚守,呦呦鹿鸣的精神便永不消亡。
那些被删除的文章,会以记忆的形式活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那些未完成的追问,会化作更多人脚下的路。
五、在喧嚣中守护一盏灯
此刻,窗外夜色深沉,但总有人选择点燃一盏灯。
黄志杰的灯或许暂时黯淡,但它曾照亮过无数人的黑夜。
我们纪念他,不仅是纪念一个写作者,更是纪念一种尚未死去的勇气——对真实的敬畏、对弱者的共情、对“人话”的信仰。
鹿鸣暂歇,但山谷的回声终将抵达。
守望者或许沉默,但守望者的目光永远朝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