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从军》中的马克沁-托卡列夫机枪
本文原作者“膛线君”,内容有删改
提起二战前苏联设计的轻机枪,估计很多人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著名的“大盘鸡”DP机枪。的确,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苏联不就这一种轻机枪吗?
▲DP机枪
但实际上,DP机枪诞生之前,苏联就曾经自主研制了一种“轻机枪”,甚至还是著名的枪械设计师托卡列夫亲自操刀的!只不过,这种机枪的问题实在太多,没用几年就被淘汰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托卡列夫这位大师一生中最“丢人”的设计了。
1922年,经历了战火之后,布尔什维克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政权——苏联,但国家刚刚起步,日子也确实不太好过。比如在军事武器方面,苏联继承了沙俄留下来的各式装备,光轻机枪就有各型马克沁、各型麦德森、奥匈帝国的施瓦茨罗斯、法国的绍纱、英国的刘易斯等等,轻机枪的口径和型号各不相同,因此急需统一。
▲装备麦德森机枪的苏军
好消息是在1920年,就有人在干这个事了,正是苏联自动武器的先驱者费德洛夫,他和他徒弟捷格加廖夫基于费德洛夫步枪研制了好几种轻机枪,包括著名的费德洛夫M1916在红军里也是当轻机枪在用。但问题是老费这个人实在是太喜欢6.5mm口径了,如果用他的机枪,那子弹又要多一种,所以这些机枪全都被淘汰了。
▲费德洛夫设计的原型轻机枪之一
专家们经过研究,决定将所有步兵武器的口径统一成7.62mm。至于机枪,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搞原创,二是在马克沁基础上进行改装。1923年,一位名叫科列斯尼科夫的年轻人率先站了出来,他选择了第二条路,设计了今天一张图都没留下来的马克沁-科列斯尼科夫机枪,简称为MK机枪。
▲苏联枪械设计师们的合影
包括托卡列夫(前排左二)、费德洛夫(前排右二)和科列斯尼科夫(后排右三)
1924年,又有一名经验老道的设计师加入了竞争,他就是托卡列夫。老托的水平有多高,作品有多经典,想必不用军武菌多说了,后来的TT手枪,SVT半自动步枪都是他的手笔。当然这会老托还没那么有名,主要在设计半自动步枪,顺手设计了一挺轻机枪。
▲托卡列夫
不过老托比较特别,他选了第三条路,改装了一挺维克斯机枪。维克斯是英国的马克沁改进版,英国人倒转了马克沁的枪机,做了很多轻量化处理。从机匣高度也能看出来,维克斯的机匣空间利用率比马克沁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维克斯-托卡列夫机枪
但是不知道为啥,官老爷们叫停了托卡列夫的工作,强行把他掰回了第二条路上。没办法,老托又重新设计了一挺马克沁-托卡列夫机枪,简称为MT机枪。
▲游戏《从军》中的马克沁-托卡列夫机枪
这古董枪居然是游戏里苏系的顶级机枪……
主要改进是将水冷枪管改成风冷,并加装可折叠两脚架;机匣重新设计提高空间利用率,并在表面开槽减重;加装步枪式枪托和扳机等等。最终MT机枪的重量从20千克降低到了13千克,“甚至”比德国的MG08/18还轻。
1925年4月10日,苏联进行了MK和MT之间的对比测试,说是测试,其实也就请了一批专家观摩试射,然后投票罢了。最终MT机枪以55:8的巨大优势拿下胜利。大约在5月中旬,上级下令投产MT机枪。而直到5月26日,他们才正式批准MT机枪入役,看得出来是真的很急。
▲托卡列夫父子和MT机枪
可时间到了6月,MT机枪还没开始生产,为啥呢?原因之一我们开头就说过,因为MK和MT的对比测试还没结束呢,之前那个就是个观摩。在更加正式的测试中,MT机枪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包括两脚架、瞄具、枪托、枪口装置和保险等部位都要重新设计。
▲正在分解维护的MT机枪
测试委员会里的各个部门对于改进的看法也无法达成一致,比如红军最高指挥部在1925年6月6日表示,MT机枪的机匣太复杂了他们接受不了,意思是要重新设计;但7月15日炮兵总局又叫老托按部队的意见改进机匣,不用重做了。还有图拉的专家认为武器上不要用硬铝来减重;军方代表和军事工业管理总局则认为可以在次要部件上使用一些硬铝。诸如此类争执还有很多……
终于在1925年8月底,各部门达成了一致,达成了个什么一致呢?说“不改了,就按第一版的设计做!”真不知道听到这个消息的老托当时是什么心情。
▲MT机枪的西班牙语说明书
原因之二是工厂说没有图纸。这就要说到老托这个人的特点了,他设计武器从来不画图纸,就光靠脑子想,然后就把枪搓出来了,最后再根据搓出来的实物重新绘制图纸。这种方法工作效率非常高,所以他能够同时设计好几种武器,但也苦了负责量产的同志们。
▲托卡列夫喜欢“手搓”原型枪,而不是先画图纸
于是在6月到8月间,设计部门向生产部门陆陆续续发了好几十本图纸,但看得出来这些图纸的质量都不高,因为工厂竟然有权在不影响机枪功能的前提下,对图纸进行修改。
最夸张的是伊热夫斯克兵工厂,他们收到了3700根枪管的订单,但是却没收到工艺图!咋办呢,经过一顿磋商,最后决定就按普通马克沁枪管的标准来生产。
▲使用MT机枪训练
此后的几个月,工厂一直在为量产做准备,如果一切顺利,MT机枪将在1926年3月投入量产。但不出意外的话又要出意外了。别说3月投产了,在MT机枪的整个生产周期中,就没有按计划完成过,并且生产计划也一直在变,从每年1750挺到5000挺不等。
无法按时生产的原因,无外乎机枪又暴露缺陷啦,几个部门的验收标准又扯起来啦,生产用的模具怎么缺了一百多个啊等等。所以,MT机枪的生产断断续续,总产量只有2500挺,根本没有满足需求。
▲托卡列夫改进后的MT机枪
看起来确实正常了不少
终于在1927年,老托实在受不了了,彻底重新设计了马克沁-托卡列夫机枪,把问题修了个七七八八。但问题是,这时候上头已经对他的机枪不感兴趣了,为啥呢?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923年,当小科开始设计MK的时候,费德洛夫的大徒弟捷格加廖夫开始了设计起了自己的机枪,他走的是原创路线。在MT被一堆破事缠身同时,捷格加廖夫一直在“猥琐发育”,直到1927年,他才拿出了自己机枪的完成品——没错,正是著名的DP轻机枪。
▲DP机枪很快就成了苏军的主力轻机枪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DP和MT之间的差距那可不是一星半点。和轻巧纤细的DP机枪相比,马克沁改装的MT机枪简直就是恐龙时代的产物。自从有了DP之后,MT机枪在苏联马上就成了人见人嫌的垃圾,被封存进了仓库。
▲西班牙内战中的MT机枪
不过,这批机枪终究也还是有重见天日的一天。十多年后,随着国际形势日趋紧张,战争在世界各地开始爆发,苏联也开始向世界各国提供武器援助。其中,不少库存的老旧武器都被苏联提供给了中国和西班牙,其中就包括MT机枪。
▲西班牙内战中的MT机枪
尽管MT机枪的产量不大,交付给中国的数量也不多,但对于当时严重缺乏武器的中国军队,却像是久旱逢甘露了。为了通用国内德械的弹药,甚至有不少的MT机枪都被改膛成了7.92mm口径。
▲军武菌在军博拍摄的DP轻机枪、DT坦克机枪和MT机枪
现如今,这挺苏联历史上第一种装备部队的自主设计轻机枪在俄罗斯国内已经找不出几挺了,反倒是北京的军博和轻博都有收藏,真是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