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春第一会”如期而至。
按照多年来的惯例,春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上海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并发布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强调,上海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对优化营商环境的认识,准确把握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实践要求,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不断提高政策服务的整体性、清晰性、便利性,一以贯之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取得新进展,助力企业在沪实现更好发展。
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是优化营商环境的要义。从“1.0”到“8.0”,本身就为企业提供了一种稳定的预期。
同时,从“1.0”到“8.0”,本身也意味着持续进阶、持续深化,特别是针对不同发展环境和市场形势的动态优化。对上海来说,新春第一会,绝不只有符号意义。
2025年,全球不确定性显著加剧。上海经济总量也进入“5万亿元以上新阶段”,面临更大的增长压力。当下,这座城市亟需为市场主体和投资者提供更多、更有力的确定性,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信心。
过去7年,七版行动方案共推出了1101项任务举措,搭建起了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助推上海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在这么许多“加法”“减法”的基础上,今年的行动方案,首次将“提升企业感受”写入标题,意味着发力方向从“搭框架”“推政策”更多转向“促落地”,意在以更具穿透力、触达力的改革,提升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这指向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一个根本性的裉节难题——企业感受和政府政策之间存在“温差”。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即使政府推出多项政策举措努力尝试解决,企业的感受度仍然平平。原因在于,政策制定者在设计供给政策服务的过程中,往往习惯于从管理者的视角出发,并未很好地将经营主体真正视为“主体”。
因此,8.0版行动方案在文件起草阶段就进行了大量企业需求调研,将需求清单研究改进为58条任务举措。每一项任务举措的背后,都是企业遇到的一类难题。
比如针对政策看不懂、不会用,行动方案提出,新出台的惠企政策文本力求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直奔主题;又比如对企业重复查、多头查,上海将全面推行涉企检查“检查码”,无码不检查、检查必亮码、查后可评价。
过往的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也对这些“老大难”问题提出过解决方案,但8.0版给出的这些手势显然颗粒度更细、可操作性更强,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上。
看似切口更小,体现的改革决心反而更大。因为这折射出认识的更新——不是“政府能做什么”,而是“企业需要什么”;不是“政府不想做什么”,而是“企业不欢迎什么”。
也正如陈吉宁在“新春第一会”上强调的,“政策措施的制定要直奔主题、通俗易懂,多听取企业意见,多问企业是否看懂、好不好用”,同时,也要“围绕助企增利,进一步改进企业服务”。
归根结底,上海现阶段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本质是一场以企业为“主体”的政府自我革命。改革的胜负手在于,能否真正让企业从“接受者”变为“评判者”,从而让“用户思维”穿透最后一米。因此,无论是优化政策供给、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还是改进企业服务,一切行动,都要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一条准绳,确保“有形的手”不缺位的同时,也不错位、不越位。
这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优化营商环境底层逻辑的认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目标方向,共通的是通过改革最大程度减去不必要的干预、打破不应有的壁垒、消除不应存在的模糊地带,将一个公正、稳定、透明、高效的环境交还给市场主体。
回看上海这些年优化营商环境的行动,最早是以做“加法”为主,通过新的制度、政策供给创造向市场主体提供服务。近两年更多的则是“减法”,致力于事项精简和流程优化。到了“8.0”时代,面向更实际的改革目标和市场需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转向“减法”和“乘法”并重——根据需求,有的放矢地做那些有倍增效应的事情,比如开发AI工具,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赋能;比如提供海外法律维权援助机制帮助企业“走出去”。同时继续适当地做些“减法”,比如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去“中介化”、去“专家评审”;比如对高信用企业“无事不扰”。
触及本质的改革要求、刀刃向内的改革模式,无疑有很大难度,也会带来阵痛。但蛇年开局,改革的信号已经极为强烈,改革的需求也已经极为迫切,全市上下都要尽早下定决心、转变思想、执行到位、形成合力。
2025年,上海毋庸置疑需要更好的、更接近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也需要它带来的强大吸引力和竞争力。
上观新闻·解放日报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胡幸阳
微信编辑:佳思敏
校对:泰妮
◢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