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芦汀采菱》

日本京都博物馆藏

杜东原小楷题其上:

苕溪秋高水初落,菱花已老菱生角。

红裙绿髻谁家娘,小艇如梭不停泊。

三三五五共采菱,纤纤十指寒如冰。

不怕手寒并刺损,祇恐归来无斗升。

湖州人家风俗美,男解耕田女丝缫。

采菱即是采桑人,又与夫家助生理。

日落青山起暮烟,湖波十里镜中天。

清歌一曲循归路,不似耶溪唱采莲。

苕溪秋天水位开始下落,菱角花已凋零,菱角生出尖角。那穿着红裙、梳着绿髻的是哪家姑娘,她们驾驶的小艇如穿梭般不停歇。 姑娘们三三五五一起采菱角,纤细的手指冻得如冰一样。 不怕手指寒冷和菱角尖刺,只担心回家时采不到一斗一升。 湖州人家风俗纯美,男子会耕田,女子会缫丝。 采菱的就是采桑的人,能帮夫家增添生计。 日落西山,暮烟升起,十里湖面如镜映照着天空。 她们唱着清歌踏上归途,不像耶溪女子唱着采莲曲。

继南出其兄石田生所画《采菱图》求诗,一时不能即就,因书旧作如上,然图景与诗意颇合,亦云可也。成化七年辛卯阳月望,鹿冠老人杜琼书,时年七十又六。

继南拿出他兄长石田生所画的《采菱图》,向我求题诗,当时我没办法立刻完成,于是就把以前写的这首诗抄录在上面。不过画面景象与诗的意境颇为契合,这样做也还可以。 成化七年辛卯年农历十月十五,戴鹿冠的老人杜琼书写,此时我七十六岁。

远山映衬的开阔湖面上,漂浮着成片的菱盘。采菱人划着小艇,穿梭于湖面。

《江村消夏录》:一仿赵大年,芦汀菱汉,浅水空明,高柳垂荫,下多亭馆,采菱小艇,或三或五,荡漾随波,艶态明妆,略从毫末点染,便有无限风情。至其远山横黛,返照衔红,天机活泼,又岂学力所能哉?

这幅画仿照赵大年的风格,芦苇丛生的小洲与菱角遍布的水面,浅水清澈明亮,高大柳树垂下浓荫,下方有不少亭台楼馆。采菱的小船,有的三只、有的五只,在水波中荡漾。船上女子姿态艳丽、妆容明艳,只稍稍用笔点染勾勒,便生出无限风情。至于那如横卧黛眉般的远山,被夕阳余晖染红,充满自然灵动之趣,这又岂是单靠学习绘画技巧就能做到的呢?


成化七年的阳月望日(1471年11月26日),沈周的弟弟沈召(字继南)将这件《芦汀采菱》图带给杜琼观赏,并请他题诗。然而,才华横溢的杜琼却似乎有点“猝不及防”,“一时不能即就”。最终,他将自己关于湖州采菱娘的一首旧诗题于画上,还颇为自得地说:“图景与诗意颇合,亦云可也。”

作为沈周重要的老师之一,杜琼在题跋中亲切地称呼爱徒为“石田生”。尽管此时的沈周已经四十五岁,但显然在老师眼中,他还是年轻的后生。

清歌一曲循归路,不似耶溪唱采莲。

诗歌画江南,真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