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眼中的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是盛唐耀眼的星辰,是诗坛最不羁的浪子。
他的一生是诗与酒的交织,是侠与道的碰撞,同时饱含了理想与现实的撕裂。而李白的婚姻,亦如他的诗篇一般,充满了浪漫与不羁。
李白一生共经历4段婚姻,每一段仿若一首诗,或缠绵悱恻,或戛然而止。
开元十五年(727年),27岁的李白入赘安陆许家,娶了故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
这场婚姻,可以说是始于门第之见。
安陆府的许家,在唐初至高宗帝年间,也就是许氏的祖父在朝为相时期,曾显赫一时。只不过这段时期终究是短暂的。
因许家后人几乎无人做官,即使再做官,官位也低下,而且还在远离朝廷的地方,所以当往日宰相的儿孙之辈,譬如许氏的父亲主掌家室,为女儿婚姻作主之时,即使身份有差异,更大程度上也要考虑自己的处境,而不过分追究对方家族的门第了。
于是乎,昔日荣华的许氏相中了出身不明、知名度不高但是有才气和经济实力并充满理想和未来的李白。
李白和许氏,一个要扬眉吐气,浩然入仕,一个想借箸代筹,重振家威,最后的方法就是结婚。后来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中,就曾隐约透视了这桩婚事。
婚后,李白在安陆一住就是10年,安陆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他把安陆作为基地,在周围游历,四处活动,拜访官吏名流,寻求入仕的途径。
这期间,许家为李白解决了衣食等生活问题,但由于时过境迁,无后人在朝为官,许家并未能为李白提供较大势力的保护伞。
李白仅因将安州长史李京之错认成自己的老朋友魏洽这桩“小事”,便惹得李长史大为不快,差点被“缉拿归案”。
李白当时为此甚至不得不再三上书李大人,以卑词谢罪:
“(李)白孤剑谁托?悲歌自怜。迫于棲惶,席不暇暖。寄绝国而何仰,若浮云而无依。南徙莫从,北游无路。”
如此也可以说是道尽了自身的窘迫处境。安陆十年,用李白自己的话来说,“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所幸,安陆十年,始于门第之见的婚姻孕育出了真挚的情感。许氏温婉贤淑,为李白生长女平阳和长男伯禽(明月奴),一儿一女,凑成一个好字。只可惜天妒红颜,开元末年(约736年)许氏不幸早逝,留给李白无尽的思念,对李白家庭上造成重大打击。
许氏走后,一双儿女的养育成难题,许家人开始公开指责李白这个在安陆混得并不怎么样的上门女婿。
时年36岁的李白顿感内外交困的巨大压力,很难再呆在安陆许家,匆忙间携儿带女,移居东鲁(山东)之地。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李白在写给友人的诗中便曾提及这段艰难岁月。
直到李白42岁接唐明皇诏书,出仕上京,才算是时来运转,结束了这段困顿落寞的煎熬岁月。
天宝三年(744年),李白再做招赘之婿,同一“相门之女”结为夫妻,这一“相门之女”,即宗氏。
宗氏的祖父宗楚客,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同时还是武则天堂姐的儿女,因利用手中的权力犯下受贿罪,宗楚客在10年间几次左迁,几经起落,三度为相,最后一次是靠逢迎韦后及武三思得来,后来唐玄宗起兵诛灭韦后阴谋集团,宗楚客被一并处死,生前生后留下一地声名狼藉。
宗氏虽确属“相门之女”,但宗家已是一个不体面半没落的贵族门第,而李白对此似乎并不在意,深以能有“相门之女”做妻子为豪,并十分欣赏宗氏的豪爽。
另一边宗氏仰慕李白的才华,二人志同道合,结为夫妻。不过比较奇怪的是,李白与宗氏新婚不久,就匆忙远遁,浪迹天涯了,但从夫妻俩的“往来赠诗”中,又不难窥见,夫妻二人在感情上还是挺和谐的。
宗氏陪伴李白走过了人生最辉煌的岁月,同时见证了他仕途的失意与人生的起落。
天宝十一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成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一年,李白55岁,为避安史之乱,躲进庐山,不久,和同样躲避战火的夫人宗氏在庐山重聚。
与此同时,虽避居庐山,但李白依然坚持着入仕报国的志向。而此时宗氏迷恋上了“道仙之术”,并拜师于奸相李林甫之女李腾空门下,李白也并赠诗溢美了这两位相门之女。
后来,李白下山随从永王李璘起兵勤王,李璘转而妄图另立中央的阴谋挫败后,李白受此牵连下大狱。
宗氏为救李白出狱,不避风险地东告西求,李白被远放夜郎时,宗氏还同其弟专程前来送别。
所幸在流放途中,恰逢朝廷大赦,李白被赦免,也正是在此期间,李白留下那首千古名篇《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时至今日,人们表达自己终于成功克服重重困难和挑战的喜悦之情,都恐难找到比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更为贴切生动之语。
只可惜,大赦后的李白,再也没能见到心爱的妻子宗氏,对方或已远离人世,或已远避红尘,求仙问道,总之再未见李白提及宗夫人了。
如此,两段婚姻,李白均为招赘之婿,两任妻子也均为“相门之女”,同时均以悲剧告终。
另外在许氏与宗氏之间,李白还曾与刘氏、鲁妇有过短暂的交集,而这两段婚姻,或因性格不合,或因现实所迫,最终均无疾而终。
这两段婚姻,更切实地说,是李白的两段“同居”史,算勉勉强强凑合着过,最根本的目的则是为一双儿女寻求照料之人。
至于有记载李白42岁出仕上京前,与刘氏脱离了夫妻关系,后来被迫“赐金还山”,离开京城长安,在鲁地与一妇人结成内缘关系,生次子“颇黎”一事,李白及其他人从未提及,多数学者也认为这是“误记,不知所云”。
从李白的婚姻中,可以窥见他复杂的情感世界,他渴望家庭的温暖,却又无法被婚姻束缚,他追求真挚的爱情,却终难逃命运的捉弄。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永远地离开人世,终年61岁。
关于李白的死因,历史上众说纷纭,为这位诗仙的结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其中最为流行的其一便是病逝说,是说李白因病去世,晚年李白穷困潦倒,贫病交加,终其一生谋求入仕报国,未能如愿,绝望抑郁,病情加重,寄人篱下,最终在安徽当涂县令、李白族叔李阳冰的家中病逝。
临终前,陪伴他的,除了族叔李阳冰之外,只有儿子伯禽一家,至于他的女儿平阳,此时可能已经故去(既嫁而卒)。李白在病榻之上,还将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路歌》后去世。
这些在史料上有所记载,可以说是有关李白死因最为普遍可信的说法。只不过人们似乎无法接受一代诗仙李白这样的结局,于是又衍生了其他说法。
其中最为浪漫的便是醉死说,是说李白嗜酒如命,有“酒中仙”之称,一日他醉酒后泛舟江上,为捉水中明月而坠江身亡。这一说法契合了人们对李白这个诗仙的认知,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更寄托了人们对李白的崇尚祝福之情,仿佛只有这样浪漫的结局才配得上李白的满腹诗情和横溢才华。
此外,还有溺死说,这一说法同醉死说类似,对李白的死因更倾向于意外事故,是说李白醉酒后失足落水,不幸溺亡。
而无论真相如何,李白的死,其实都同他浪漫不羁的性格密切相关。他的一生,便如同他笔下的明月或星辰一般,皎洁明亮,却又遥不可及。
李白的诗歌,记录了自己的喜怒哀乐,更写尽了盛唐的繁华与落寞,流传至今不息,未来还将不断流传下去,激励一代代后人勇敢地追求自由与梦想。
素材来源:
[1]查屏球.唐人婚姻习俗与李白成名前的家庭生活——李白《寄远十二首》考释[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41-52.
[2]慧泉.李白婚姻带来的家庭悲剧[J].文史天地,2009,(12):52-56.
[3]杨玉山.李白婚姻考论[J].华夏星火,2005,(08):49-50.
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点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