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市到第10万辆SU7下线,小米汽车只用了230天。截止至2024年底,小米SU7销量破13.5万台,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据亿欧汽车了解,目前小米SU7仍处于“一车难求”的状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汽车市场,小米汽车即便是产能跟不上销量,却仍有不少人愿意持币以待。

小米汽车的“爆卖”也将一些新兴技术和公司带到了公众视野,其中就包括抬头显示系统(Head-Up Display,HUD)及其背后的供应商——泽景科技。近期,亿欧汽车专访了泽景科技董事长兼CEO张涛,与之深入探讨了HUD的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

“HUD正处于跨越鸿沟的关键时间点”

最早,HUD技术是一种飞行器辅助仪,它能将关键的飞行数据,比如飞行参数、姿态信息等投影至飞行员正前方的透视镜中。这一设计大幅减少了飞行员低头看仪表盘的次数,飞行员可以在保持平视的情况下,同时看到仪表数据和外界环境。

1988年,通用汽车首次将HUD技术引入汽车领域,在Oldsmobile Cutlass Supreme Indy 500 Pace Car上首次搭载HUD。三年后,丰田汽车也引入了HUD。但这个时候的HUD显示信息有限,定位和功能模糊,仅仅是大牌汽车企业的卖车噱头而已。

此后20年的时间里,HUD逐渐渗透到高档汽车,并逐渐向信息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随着汽车电动智能化进一步向前,2022年,奔驰首发量产AR-HUD,宣告AR-HUD的智能化时代到来。HUD技术引入到汽车后,驾驶员无需转移视线即可从眼前的挡风玻璃上获取关键行驶信息。

早期,各个车型还是主要搭载组合抬头显示(C-HUD),其只能提供较为基础的抬头显示功能,本质仍是中控和仪表信息的简单迁移。随后逐渐发展出挡风玻璃抬头显示(W-HUD),该产品实用性较高,可显示车况、ADAS信息等功能,是当下HUD发展主流。再往后发展,增强现实抬头显示(AR-HUD)横空出世,其不仅可以融合智能座舱及ADAS相关功能,也可以为驾驶员带来沉浸式体验。

“目前,HUD产品正处于跨越鸿沟的关键时间点。”张涛如此告诉亿欧汽车。

1991年,杰弗里·摩尔(Geoffrey A. Moore)提出“跨越鸿沟理论”,主要研究高科技产品在市场推广过程中如何从早期市场跨越到主流市场。摩尔认为从早期采用者到早期大众之间的过渡尤为关键,因为早期市场和主流市场之间存在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一旦跨越过去,新产品将有望实现大规模的市场渗透;如果没有跨越“鸿沟”,该新技术产品将有可能被市场淘汰。

新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在13.5%及以下的时候,处于产品刚刚起步阶段,这时候的用户是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市场占有率过了34%的时候,新产品则迈入了大众主流市场。换句话说,产品技术市占率处于13.5%至34%期间的时候,正好是“跨越鸿沟”的关键节点。

目前,HUD正处于这个时间段。

七年前,中国市场HUD的渗透率堪堪突破1%。随后每年都进行着高速的增长,有研究机构统计显示,2023年底,中国市场HUD渗透率已经提升至12.6%。到了2024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前装HUD渗透率已增长至14.3%。9月,HUD渗透率进一步提升至16.7%。

“我们预计到了2028年,HUD市场渗透率能达到25%左右。”张涛告诉亿欧汽车,“甚至有人乐观估计中国HUD市场渗透率能达到50%。”


技术降本+体验升级,HUD走向大众市场

在张涛看来,车载HUD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极大可能成功地跨越“鸿沟”,走向大众市场。其原因就在于,HUD可以实现“体验持续上升,成本持续下降”。

过去,司机如果要看导航指令、车速等关键信息,需要低头10°到25°查看仪表盘。这分散了驾驶员的注意力,使其难以集中注意力观察路面情况和周围环境。有数据显示,当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司机2-4秒的分心时间就意味着盲行33-66米,这对交通安全造成了较大的隐患。

车载HUD的上车,大大降低了驾驶员的低头频率,驾驶员可以将更多注意力放在眼前的道路上。

此外,在仪表盘和道路之间的不断切换,对于驾驶员来说,不仅消耗精力,还可能导致视觉疲劳。白天外部环境更亮,而车内仪表更暗。驾驶员在两者间进行视线转移的过程中,需要瞳孔、睫状肌、眼部肌肉不断调整来适应亮度、焦距等变化,容易造成眼睛疲劳。HUD的引入,可以减少因视线频繁切换造成的视觉负担,有效减轻驾驶员的视觉疲劳,提升驾驶体验。

随着HUD产品积极拥抱AR技术,利用增强显示技术的车载AR-HUD能够将虚拟图像与现实场景拟合叠加,为驾驶员提供更加丰富和直观的驾驶信息。除了传统HUD提供的基本导航和速度信息,AR-HUD还能结合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功能,提供前向碰撞预警、车道偏离预警以及交通标志识别等提示,大幅提升驾驶体验。

从传统仪表到车载HUD,驾驶安全和驾驶体验上都有了大幅改善,成本却没有增多。

“和2015年我们第一个HUD项目报价相比,目前我们产品价格已经下降了50%。”张涛说道,“正是因为成本的持续下降,才能助力HUD更好地替代传统仪表,实现市占率的提升。”

在张涛看来,成本控制对于汽车供应商来说至关重要。泽景科技从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成本管控,除了通过设计降本、供应链端降本外,公司每年还与客户一起通过VAVE的方式降本。

虽然泽景科技在积极地控制成本,但是没有放弃对高质量的追求。“我们公司对质量方面有个底线,低于底线的事情我们坚决不做。质量在短期内可能难以察觉,但从3到5年的时间跨度来看,就能检验出来。”

成立于2015年泽景科技,经过9年的积累与发展,已受到了资本和市场的广泛认可。

2024年7月,泽景科技完成超亿元E轮融资,此次融资由头部整车厂CVC众擎资本领投,老股东架桥资本跟投。在此之前,泽景科技已完成多轮融资,融资金额达数亿元。

截止至2024年第三季度,泽景科技HUD累计交付量突破150万台,合作伙伴包括蔚来、理想、小米、比亚迪、广汽新能源、一汽、奇瑞、长安、吉利、丰田等多家头部车企。

“我们是车载HUD领域的隐形冠军。”泽景科技告诉亿欧汽车。

“中国车载HUD已是世界级领先”

目前,泽景科技正积极推动产品出海。公司在日本已有业务合作,同时在接触美国境内业务,并全力推动公司在欧洲的发展。

1月7日,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在拉斯维加斯会议中心盛大开幕。泽景科技也携其最新HUD系列产品及Inno·Vision座舱:IV1亮相现场。

“中国在车载HUD领域做的并不是相关产品国产化替代,而是全球引领。”张涛告诉亿欧汽车,“我们能拿到数个国际主流汽车厂HUD订单并且已经量产交付,就说明我们的产品已经做到了世界领先。”

在张涛看来,中国车载HUD产品能达到目前成就,得益于中国汽车电动智能化的高速发展,而这背后是中国工业多年来的累计迭代。

在汽车电动智能化时代,汽车已经从过去简单的交通工具变成如今的智能化移动终端。这也预示着过去整车厂所擅长的发动机、变速箱等制造工艺已不能成为当今汽车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汽车智能化水平则逐渐成为输赢关键的胜负手。

传统燃油车上搭载的每个功能都有其单独的微控制单元(MCU),由不同的汽车电子厂提供。而汽车的电动化赋予了其整体智能化的可能,电动汽车可以实现域集中式、乃至中央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车内的电子零部件不需要各自为政。对于过去的传统整车厂以及汽车电子厂来说,他们并不熟悉打造这套系统。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抢先发力汽车电动智能化。同时,中国在互联网和消费电子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这些优势能够直接转化为汽车智能化的发展动力。比如,中国手机行业的技术经验能够被借鉴到汽车领域,使得智能座舱和车机系统的用户体验不断提升。此外,中国企业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也为智能汽车发展提供了支持。

鉴于此,连同车载HUD在内的许多智能化产品都能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

“根据我们的战略规划,计划在2028年实现出货量达300万台。其中,海外的出货量达60万台。”张涛透露道。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泽景科技也在紧锣密鼓地做着转变。

泽景科技深刻意识到AI以及数字化对未来工业生产制造的重要性,并提前开始了布局。在泽景科技的规划中,未来公司将会搭建高自动化的数字化工厂,并积极引入相关人才。“从自动化到信息化,再到数字化和智能化。每个阶段逐一攻破,最终实现人工智能。”张涛说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