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傅一波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不仅是广东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头号工程,更是拓展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循环畅通的战略行动。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是推动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而“百千万工程”亦为企业提供了投资兴业的重要平台。融入并参与“百千万工程”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构建和完善企业支持“百千万工程”的长效机制,对于促进企业与“百千万工程”的同步发展、实现双向融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最近,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成立了专项课题组,专注于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长效发展的研究。课题组赴韶关、阳江、深圳等3地市开展实地调研,对广东省工商联、广州市工商联,以及湛江、江门、茂名、潮州、河源、佛山等8地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开展了文字调研,与广东农垦集团、中国平安保险等10多家企业开展了座谈调研和实地调研。


图源:图虫创意

调研发现,“百千万工程”实施两年多来,“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深入推进,全省各地初步探索形成了“央企带头、国企参与、民企跟进”的联动帮扶新机制,政企民共建共赢的利益联结新机制,项目“肥瘦搭配”的滚动参与新机制,企业和县镇村正成为彼此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做大总量的重要动力源。企业通过兴产业、兴公益,助力县镇村经济实现“造血”式成效发展,百县图强千镇焕新风景正好;助力县镇村风貌实现“蝶变”式更新更美,绿美广东和美乡村图景初现;助力城乡区域实现“融合”式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

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总体情况

(一)参与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据不完全统计分析,两年多来,70多家驻粤央企和省属企业,立足政治担当和社会责任,按照公益项目+微利项目+市场项目“肥瘦搭配”的原则助力“百千万工程”,20家省属企业至少投入2500亿元助力粤东西北县镇村发展。全省1953家商会参与“百会万企”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结对1955个县镇村,带动全省工商联51万会员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实施产业项目336个,投资金额350.7亿元,捐赠资金35.7亿元,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注入新的活力。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推动建筑业企业全面投身县镇村建设。2023年,全省1427家建筑企业与乡镇结对帮扶,实施帮扶项目1700余个;2024年,2030家建筑业企业助力帮扶项目开工7047个,总投资超1000亿元。

(二)形成新的联动帮扶机制。以“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为总牵引,省、市、县三级成立“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发挥国资委联络央国企、住建系统联络建筑企业、工商联联络商会民企的作用,建立央企带头、国企参与、民企跟进、多方共赢的联动帮扶工作机制,促进央企、国企和民企结合各自的优势,汇聚多方力量,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央企发挥带头作用,引领项目推进;国企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推动项目实施;民企跟进参与,为项目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图源:图虫创意

(三)畅通企业参与的渠道平台。为保障企业有序、持续参与“百千万工程”,省直相关部门从制度、平台等方面畅通企业参与渠道,科学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参与“百千万工程”。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搭架了“万企兴万村”信息对接平台,及时发布政策、项目和供需等信息,为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提供信息服务和大家沟通交流平台。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制造业企业开展“千企帮千镇”,结对帮扶乡镇产业发展,助力乡镇产业转型升级。广东省商务厅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助力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制定引导建筑企业投身“百千万工程”的行动方案,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县镇村建设。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和广东省工商联分别启动了“千会万企”、“百会万企”专项行动,以支持“百千万工程”。这些行动为行业协会、商会以及众多民营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提供了制度化的渠道和清晰的工作指导。

(四)探索建立多方共赢机制。广东省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积极探索建立企业参与的多方共赢机制,旨在实现政府、企业、村集体和农村的共同发展。全省探索建立了从顶层设计、立法保障、利益联结机制等多方面保障支持体系。《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下社会资本与村集体合作共赢的模式。广东省人大制定《广东省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条例》,从规范涉企执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保障生产要素等方面,提升企业参与产业有序转移的积极性,保障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的合法权益。同时,鼓励地方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企业+村集体+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央企+地方国企”等模式。深圳市创新建立激励和权益保障制度,如建筑业领域出台《深圳市建筑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办法》,对投身“百千万工程”的建筑业企业,在信用评价中加信用分,并修订《招标文件示范文本》,增加鼓励招标人将“百千万工程”有关业绩作为招标择优因素的相关条款。

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模式多样方式灵活

(一)产业造血模式。企业凭借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市场等优势,结合县镇村的资源特点,投资发展新产业、转移成熟产业,努力以投资促发展、产业促振兴,帮助县镇村实现“造血”式长效发展。一是参与产业有序转移。作为产业转移的主体,企业积极参与新一轮产业有序转移,努力做大增量,促进粤东西北县域经济发展。2023-2024年,广东15个主平台累计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400多个、总投资6000多亿元;2024年,粤东西北县域承接珠三角制造业转移项目超过300个,投资额超过1100亿元。二是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企业积极推动新技术、新市场下沉县镇村,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县镇村特有的新质生产力。深圳农业与食品投资控股集团聚焦针对初级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出地价格低廉、附加值低、加工增值少等问题,在源头端系统探索设计“一基地一园一中心”增值赋能模式,提升农产品“出地价”和增加值,将价值和增值部分更多向源头端前移。例如,出口到香港的肇庆椰菜、西蓝花、菜心等产品,将在深圳海吉星园区实施的分拣、净菜、包装、海关查验等环节前移到肇庆供港基地和加工集配中心,产品可增值近200%。


图源:图虫创意

(二)公益帮扶模式。企业通过捐资助学、助残托幼、医疗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绿美广东建设、和美乡村建设等方式,改善当地民生条件,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百会万企”行动以来,各商会带动民营企业投入社会公益事业资金超35.7亿元,其中,2024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民营企业捐款捐物共计12.57亿元;投入“绿美广东”建设捐赠金额4000多万元,植树超145万株。佛山积极引导企业共建“名企公园”,目前已建成“名企公园”204个,总占地面积约234.5万平方米,参与建设的企业及商协会411家,累计投入资金5.86亿元。省总商会副会长企业立讯集团捐资2000万元助力“百千万工程”、林润集团捐赠950万元支持乡村公共设施建设。

(三)消费促富模式。企业通过采购农产品、设立消费帮扶专区、开展直播带货等方式,帮助当地特色农产品打开销路,提升品牌知名度,助力农民增收。据不完全统计,“百会万企”行动以来,全省商会带动民营企业直接采购共建地区农产品金额达1.9亿元,帮助销售农产品总额超20亿元。深圳从全市层面出台消费帮扶示范城市建设方案,创新开展文创设计大赛与消费帮扶“新春行动”、“金秋行动”等活动,依托深圳农业与食品投资控股集团旗下海吉星消费帮扶中心成立深圳市消费帮扶直播互助社,成员已达109家,打造“圳帮扶”线上商城,开设“圳帮扶”线上店铺150余家,上架产品近7000个,全市消费帮扶采购额突破160亿,建设市区消费帮扶中心36家,有力拓展消费帮扶渠道。

(四)金融赋能模式。广东省金融机构通过提供贷款、保险等金融服务,推动金融资源加速向“百千万工程”流动,大力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县镇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2024年,广东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超2.6万亿元、2.4万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2%、13.0%。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打造金融帮扶闭环,以“金融下乡、保险下乡、医疗健康下乡”为抓手,通过发债、贷款、保险等多种形式,解决乡村人才培养、资金保障、技术引进等难题,累计贷款发债930.71亿元,发放乡村振兴卡17.35万张,惠及农户106.3万人;开发综合保险,在全省16个地市落地24个“振兴保”项目,为广东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致富带头人等提供额度近2400万元的专项资金,撬动产业发展资金16亿元,助力岭南特色产业振兴。

(五)技术增效模式。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5G等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充分利用其先进理念、先进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百千万工程”相关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提升县镇村产业科技水平、基层治理水平和政务服务水平。广东农垦集团擦亮“广垦轻骑兵”农技服务品牌,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技指导服务,年服务周边农户3000人次以上、作物面积5万亩以上。腾讯利用数字技术优势,聚焦提升基层政务服务便捷化水平,打造数字农村综合服务平台,为乡村群众及在外务工人员提供村财公开、村务管理、村民社区、惠农支持等服务,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即可办理相关政务。得益于农业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广东省农业新质生产力初步形成,科技已成为广东省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广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高,远超全国水平:2022年72.1%(全国62.4%)、2023年72%(全国63.2%‌‌)、2024年73%(全国63%‌‌)。

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新特征新趋势

(一)从单向式帮扶到双向式互促。随着县镇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营商环境的逐步完善,城市和农村的边界不断交叉重合,县镇村逐渐成为企业投资兴业的“价值高地”。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不再是企业对县镇村的单向帮扶,更是企业和县镇村的双向互促,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好县镇村的发展潜力。实地调研中,深圳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反映,深圳民营企业家积极性高涨,普遍将“百千万工程”看作是投资创业和做大增量的新赛道。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的问卷调查显示,全省性行业协会商会中有50%的组织联合会员企业参与了“百千万工程”。在受访的行业协会商会中,35.23%认为参与该工程有助于提升商协会及其会员企业的知名度,22.95%表示能够增强技术创新能力,13.52%认为可以扩大市场份额,而12.99%则指出有助于优化人才结构。

(二)从外力型帮扶到内驱型发展。“百千万工程”不是一个简单依靠外力帮扶的工程,更是激发培育内生发展力量的重要平台。粤东西北的县镇村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根本来说需要培育内生发展力量,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组织平台,重新激活乡村生产资源要素的市场价值。强村公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百千万工程”实施两年多来,全省各地成立的“强村”“富民”公司1000多家,尤其是粤东西北地区,各地镇村开公司已经成为新风尚。在粤西地区,湛江、茂名和阳江已经成立了超过300家的强村公司。这些公司运用市场化的策略,有效地激活和管理了农村的资产与资源。它们在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以及推动群众共同富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湛江成立了66家强村富民公司,负责运营176个项目,投入了40180.73万元的运营资金,预计年收益将达到12405.18万元。通过项目的运作,已经成功盘活了788.12亩的闲置农村宅基地和39629平方米的闲置农房,同时对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进行了折股量化,总价值达到68907.10万元。


图源:图虫创意

(三)从在地式帮扶到飞地式帮扶。与常规的直接到粤东西北地区投资建设不同,近两年来,企业通过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珠三角发达地市建立“反向飞地”,运营管理“反向飞地”,入驻“反向飞地”等“不到场”方式参与“百千万工程”,助力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反向飞地”借助珠三角地区的人才、资金、市场和产业链等优势,解决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发展存在的人才引进、市场对接、宣传推广等瓶颈,成为粤东西北地区融入大湾区发展的先行地和孵化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各地建设的“反向飞地”100多个,粤东西北地区的12个地级市均已在珠三角城市建立“反向飞地”。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湛江、清远等地,共建成67个“反向飞地”,深圳市共有各类反向飞地共计73家。广轻控股集团在“工美港”园区内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反向飞地”集聚区,助力粤东西北在广州建立飞地经济空间,目前在“工美港”落地的反向飞地包括梅州市、清远市、清新区等市、县(区)共计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入驻企业共20余家。

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作用巨大且成效显著

(一)重塑县镇产业结构,促进县镇经济蝶变。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企业深度参与县镇产业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县镇经济的发展。2024年,粤东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其中清远增长率为10.4%,揭阳和云浮为9.7%。全省57个县(市)整体经济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一批专业镇、特色镇强势崛起,助力镇域经济焕发新动能。在2024年,东莞长安镇跃升为全省第三个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的镇,全国共有6个千亿镇,其中广东省占据了3个席位。此外,广东省有124个镇入围2024年全国千强镇,相较于2023年,新增了12个镇,其中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共有7个镇入围,分别是潮州市潮安区彩塘镇、枫溪镇和凤塘镇,汕头市潮阳区海门镇和谷饶镇、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

(二)重塑乡村资源价值,带动农林牧渔业产值稳步增长。乡村地区通常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如水资源、森林资源、农产品资源和文旅资源等,企业通过现代化生产方式,投资发展林业经济、农文旅、农特产品等项目,大力发展乡村现代产业,大幅提高了乡村沉睡资源的经济价值,促进广东省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基本清零。作为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和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关键力量,据初步统计,广东省已培育并发展了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农业龙头企业超过5000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持续上升,2021年1292家,2022年增至1403家,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进一步增长至1508家(含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87家)。这些企业对于激活乡村潜在资源、促进广东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2021年到2024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超过1300亿元,且这一增长趋势稳定而持续。

(三)重塑城乡共富格局,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企业通过产业帮扶,到县镇村投资建厂,吸纳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对于促进村民增收共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茂名市累计协调引导459家企业到帮扶镇投资,共建帮扶车间299个,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低收入人口5.13万人;创新“乡村微工厂”促就业带增收模式,把加工车间“搬”到村里,帮助农民群众农闲时“从田间走向车间”,让农民“变身”工人,解决农户家门口的就业难题,“足不出村”实现稳定增收。总的来看,2024年,广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29元,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缩小至2.31:1,比2023年减小0.05,比2018年减小0.27。

建立健全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长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城乡等值化发展理念,促进城乡“空间公平”,增强企业的积极性。长期以来,我国乡村土地整治主要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为导向,没有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因此,建议:一是加快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农村宅基地制度,真正释放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资产功能和作为抵押物的资本功能,赋予农村土地整治更完整的功能,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平台,推动乡村土地整治与农业规模经营、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和环境保护等相结合。二是完善县镇村产业基础设施和功能区布局规划,强化县镇村的产业配套与服务功能。培育地区性主导产业,引导劳动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广大农村地区集聚流动;逐步推动城乡居民生活、工作、交通、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其对大企业落户的吸引力,让在县镇村工作、返乡入乡创业、回村居住成为理想的工作生活方式,促进形成产业和人口的“逆城市化”发展。


图源:图虫创意

(二)建立全省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的平台,促进企业和项目的精准对接。“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不是发红包、搞救济,而是要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同时实现企业发展壮大。这需要把企业的力量与乡村的需求匹配好、对接好,确保投资投到点上。建议:一是从全省层面构建“百千万工程”常态化沟通协作平台,建立“百千万工程”项目库,定期发布项目需求、沟通合作意向清单;在平台上开设专栏,企业可直接与对口帮扶地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沟通协调,直观了解不同地区的政策差异,减少沟通成本高的困难。二是各级政府应立足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认真梳理项目,并将产业经营类项目及基础性、公益性建设类项目纳入招商引资重点,精准精细推出一批企业肯投、敢投、抢着投的项目,县镇村和企业共同发展、双向“奔富”。

(三)强化保障、优化服务,建立健全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国资国企履行战略使命的评价制度,消除国资国企参与“百千万工程”的后顾之忧。二是健全重点项目的金融对接机制和用地优先保障机制,持续优化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项目的用地和规划许可手续等审批流程,在资质审批、信用评价、评先评优、工法认定、新技术应用示范等方面对企业结对帮扶项目予以支持,持续优化基层营商环境,不断巩固政企互促共赢的帮扶格局。三是明确激励政策,对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予以认证和肯定,尝试建立税收减免、免查验、奖融资等相关利益关联机制,并出台相应实施细则,对在“百千万工程”工作、对口帮扶和“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中表现突出的企业和企业家个人给予包括资金奖励、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的财政奖补,提升参与积极性。

(四)加快研究制定新的产业政策,因村制宜规划乡村特色产业,增加村企合作的积极性。一是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高效农业、特色种养业、休闲康养、农村电商、现代化海洋牧场、民俗旅游发展和园区建设;发展生物能源、生物原料开发利用以及生物废弃物利用等产业;开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发展仓储物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积极促成一批助力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落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联动企业的作用,借鉴德国施雷勃田园模式,整合城市近郊乡村闲散土地、闲置农屋等资源,将生态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升乡村风貌,营造田园诗意生活、为都市居民提供休闲场所,大力发展乡村美学经济,增强田园租户的经济收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