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8日,人们在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一家酒店内吃年夜饭。图/新华社
2月4日,大年初七,春节假期进入尾声,许多“打工人”踏上了返回工作城市的路。而在这两天,“过年像是做了一场热闹的梦”登上某社交平台热搜,获得了数千万的阅读。
部分网友通过家中监控的视角,捕捉到了过年时与返程后家中的景象:过年时,一家老小热热闹闹,谈天说地;过年后,院子迅速就冷清了下来,只剩下老人在家中孤独地踱步,身边仅有小狗陪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些影像承载着团聚的喜悦,也饱含着离别的惆怅,让网友们感慨:原来“年兽”就是我自己,过年我就来,放完鞭炮我就走。
这些视频确实戳人泪点,无不透露着生活的一种真相:相聚是喜悦的,但又终有一别。每一个视频,都是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也都有着最朴实也动人的力量。
“春节像做了一场热闹的梦”,确实带有一点感伤的情绪,但转念一想,这又何尝不是春节的价值所在呢?据统计,2025年春节假期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23亿人次,将人们召唤回来的,不就是家,不就是为了这几天的重逢吗?
在一个流动的中国,一个家族的枝叶或许早已蔓延到天南海北。这是一种时代的地貌,求学、就业、落户,许多地域的阻隔早已拆除,人们物理移动的空间前所未有的广大。但春节的时钟,总能将人们再次聚拢,短暂的相聚也终有长久抚慰人心的力量。
所以,春节梦醒确实会让不少人不适,但也无须太过介怀:文化的一点根脉、亲情的几缕羁绊终究不会断绝,人们依然会在来年的几乎同一时刻向家乡奔去。冷清的院子终究又再会填满欢声笑语,人们还是可以卸下所有疲惫,去感知亲情的温润。家就如同风筝线,让我们无论飘向何方,终究有所牵挂也有所依归。
其实每年春节,舆论也会呈现一种“过年前”和“过年后”的表征。过年前,舆论场的话题可能是吐槽票不好抢,是一些网友认为年味淡了,是年轻人嘴上说着不愿走亲戚;过年后,又照例是不舍,是后备厢塞得满满当当,是春节梦醒时的戒断反应。
这也说明,春节作为一个农业文明流传下来的传统,在工业文明、城市语境的今天,纵然有一些新变化,依然有着强大的牵引力,在主宰人们精神的世界和脚下的方向。这就是春节的价值,它的宝贵,终会在假日结束的一刻变得格外清晰。
当然,“过年像是做了一场热闹的梦”也并不只是供人们长吁短叹,从这当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公共治理的线索。
比如这种离别大多由于老人和子女分隔两地造成,那么公共政策也应当留意这种现状,在公共资源投入上有所倾斜。
无论是加强乡镇、农村养老设施的建设,抑或是城市出台一些便利老人投靠子女的政策等,都可以提上议事日程。如此一来,让在外的子女可以少些对家中老人的牵挂,也让一些想团聚的家庭可以更自如地团圆。
或许正如一场梦境一样,春节不仅会给一个个具体的家庭带来喜庆的团圆,其实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一个调试、放松的时间窗口。社会氛围会变得温情,人与人之间也会连结得更加紧密。春节的价值便在其中了。
撰稿 / 江城(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