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于巴蜀大地,西南民族大学商学院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与鲜明的时代特色,书写经济管理教育华章。自1951年起步,学院以政史系为起点,逐步转型为培育经济与管理精英的殿堂。西南民族大学商学院深谙时代脉搏,将地理位置优势转化为教育资源优势,面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学院不仅在教学上强化数字化与管理沟通技能,更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新路径,与业界携手,共筑人才培养高地。
近日,《走进中国商学院》系列访谈栏目走进西南民族大学商学院,并有幸邀请到西南民族大学商学院院长康杰进行独家专访。康杰院长详细分享了西南民族大学商学院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产教融合以及未来规划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讲述了新时代背景下商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
MBAChina: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西南民族大学商学院的基本情况。
康杰:西南民族大学创立于1951年,创立之初便设立了政史系,而后逐步发展成为现今的西南民族大学商学院。学院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经济管理干部的重要使命,拥有着悠久的人才培养历史。
2007年,西南民族大学商学院获批设立MBA项目,成为全国第七批MBA培养院校之一,迄今已有17年的办学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学院立足西部、辐射全国,为西南地区培养了超过三万名MBA学生。
MBAChina:依托于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教育资源,学院在学科课程设置方面有哪些特色和优势?
康杰:西南民族大学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地处国家重要的战略腹地。基于四川省的人才需求和国家的战略定位,西南民族大学商学院提出了独特的人才培养特点。鉴于四川省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的现状,学院致力于促进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为中小企业及生产服务型行业提供相应的人才培养,推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在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学院高度重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协调沟通能力的培养。
MBAChina:在培养MBA学生的过程中,学院是如何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康杰:西南民族大学商学院始终坚信,课程是MBA项目最好的竞争力。因此,学院一直极为重视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在遵循MBA教育指导委员会规定的11门核心课程基础上,学院进一步与计算机学院、电子电气学院合作,共同开设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以及管理沟通等一系列前沿课程。
为了平衡理论与实践,学院精心设计了相应的实践课程,邀请行业专家走进课堂与学院共建课程。同时,定期举办MBA大咖讲座,每年邀请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和高校的知名教授走进课堂。前段时间,学院邀请了南京大学商学院的赵曙明教授、北京大学的王汉生教授以及四川大学的蒋永穆教授等,为MBA学员介绍学科前沿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通过这些讲座,学员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还能学会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MBAChina:在产教融合方面,西南民族大学商学院MBA有哪些实践探索?
康杰:西南民族大学商学院肩负着为西南地区及民族地区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学院高度重视产教融合。为此,学院每年都会举办乡村振兴论坛,并组织MBA学员前往西南三省的民族地区进行社会调研和公益服务活动。
学院始终强调理论结合实际,理论指导实践。为此,学院积极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例如,学院与顺丰携手共建低空经济产业园区,与金蝶公司合作开发RPA课程,有效提升了学员的实践能力。
MBAChina:您认为当前MBA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西南民族大学商学院有哪些措施来应对这一挑战?
康杰:当前,MBA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源自我们所处的乌卡时代。世界的高度不确定性和知识技能的要求日益提升,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不断完善,现有的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也为MBA教学带来了巨大考验。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首先,在课程设计上,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融入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代码开发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其次,学院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将企业中正在发生的现实案例引入课堂,让学员参与其中,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学员能够从企业的实践案例中提升管理能力和管理素养。
最后,学院坚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带领学生与实践基地、校外导师共同合作,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包括企业模拟竞赛和案例大赛等,以此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让其在实践中深化对管理理论的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