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徐熙媛的死,昨天我战战兢兢的发了一篇文章,结果很多读者对于徐熙媛的死褒贬不一。


尤其是谈到现今日本的医疗体系,也是仁者见仁。

毕竟很多人没有去过日本,更不用说深刻体验过他们的医疗,尤其是目前日本流感大爆发的背景下他们的医疗体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恰巧此时我看到一位驻日记者在日本待了3年的深刻体会,才明白了徐熙媛为什么会因为一个流感便轻易的失去了年轻的宝贵生命,也猜测到了异国他乡的她为何会客死他乡。


【中国新闻网】刊登的的一位驻日记者的一段亲身经历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以下是他的大体讲述——

作为一名驻日记者,我在日本东京生活和工作了近三年。对日本的医疗体系有着深刻的体会。

2023年12月,我被流感“击中”,那种无助和煎熬至今让我心有余悸。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我突发高烧,嗓子像是“吞刀片”一样疼,全身肌肉酸痛,还剧烈咳嗽,丧失味觉嗅觉。意识到情况不妙,我迅速预约一家诊所前往就医。

到了诊所,医生很直白地告诉我:“可以检测是否确诊新冠或流感,但无论最终结论如何,都只开感冒药,按照感冒治疗。”

我按照医嘱服用了医生开的处方药,效果却并不明显,体温也一直处于39度上下。那种高烧不退的无助感,让我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只能靠喝水和物理降温来缓解。硬挺五六日后,才终于退烧好转。

后来我才知道,日本实行分级转诊制度,由基层医疗机构首诊,“转诊”制度非常严格,大医院并非患者想去就去。日常看病,主要是去小型诊所和私立医院。而这些基层医疗机构往往以门诊为主,不设病床,在面对新冠和流感等患者时,统一由“发热外来”门诊接诊,而治疗方法也基本上按照感冒处理。

此外,在日本,病人被救护车接走后,并不代表一定会有医院接收病人。住院治疗需要医院认定确有必要才会收治,而流感被视为“可自行恢复”的疾病,患者往往被安排在家吃药自愈。

除非病情极端恶化,陷入昏迷,医院才会接收患者。


据台媒消息,大S身体不适后曾被救护车多次送往医院,不过并未住院接受治疗。

在抢救期间,医院并未采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进行抢救。目前这些消息还没有得到徐熙媛家属的证实。

不过以驻日记者在日本感染流感的经历来看,当地确实存在住院困难的情况。

住院难的问题,尤其是像日本这样的国家,其根源远不止于表面的医疗从业人员不足。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医疗资源配置、医疗体系的设计逻辑、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公共卫生政策等。

1. 医疗资源配置不均

医生与病床比例失衡:日本每一百张病床仅配备18.5名医生,远低于英国(108.1名)、美国(93.5名)和德国(51.9名)。这种资源配置的不足直接导致医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流感高发期)时捉襟见肘。

医疗资源集中化:日本的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尤其是东京、大阪等大城市。而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这使得在流感等疾病高发期,患者往往涌向大城市医院,进一步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

2. 医疗体系的设计逻辑

秩序优先原则:日本医疗体系的核心逻辑是“医院的运营秩序不可被打乱”,其优先事项是“避免发生医疗资源挤兑”。这种设计逻辑的背后是对医疗系统崩溃的恐惧,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因此,医院往往会采取“最低干预”模式,即在不影响整体医疗秩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单个患者的资源投入。

最低干预模式的影响: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医疗系统的稳定性,但也导致了部分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无法得到及时、充分的治疗。即使是像徐熙媛这样具有财力和影响力的明星,也难以突破这一体系的限制。

3. 社会文化背景

家庭责任与医疗决策:在日本,家庭在医疗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没有家属的强烈干预,医院可能会倾向于采取保守的治疗措施。这种文化背景使得患者在医疗体系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尤其是在没有家属支持的情况下。

社会对医疗系统的信任:日本社会对医疗系统的高度信任也使得患者和家属往往依赖医院的决策,而不是主动寻求更多的治疗选择。这种信任虽然有助于维护医疗系统的权威性,但也可能导致患者在关键时刻得不到应有的救治。

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徐熙媛病情严重时身在大陆会出现死亡吗?

我想大概率是不会的!

第一,徐熙媛死亡的原因之一是抢救不及时。

据公开报道,她几次虽然被抢救车拉走但是都没有能住院治疗,更不要说用到关键时刻能救命的设备。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在国内这种情况是几乎不可能的!

在大陆,医疗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以大城市为例,有许多高水平的三甲医院,这些医院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大量的专业医护人员。例如北京协和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在医疗技术、专家团队以及应对疑难重症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能力。如果徐熙媛病情严重在大陆,能够及时获得全面的检查和诊断,像各种高端的影像检查设备(如PET - CT等)、先进的检验技术等可以迅速确定病情。

大陆在急救体系方面也较为完善。120急救网络覆盖范围广,急救人员响应速度快。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可以迅速将患者转运至合适的医院进行救治,减少因转运延误导致的病情恶化风险。

第二,人情味太淡,重视度不够。

我国是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健康理念。

我国的医疗服务秉持着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医护人员会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包括身体和心理的需求。在治疗过程中,会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鼓励,这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积极的影响。

如果徐熙媛病情严重,医护人员不仅会致力于治疗疾病本身,还会关注她的心理状态,帮助她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猜测徐熙媛临终的时候家人最盼望的事情是尽快用上药和抢救措施,而她最渴望的是应该是回到祖国的怀抱吧。

可惜太多的无奈和遗憾,最终只能留给泪水了。

祖国才是最关心我们的家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