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区不断织牢生态环境保护网,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多渠道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进一步助力北京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


进入冬季,太师屯镇小漕村迎来每年的“最佳观鸟期”,在一处农田附近,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的鸟类。不远处的清水河畔,来此越冬的大天鹅多达60余只,吸引众多护鸟志愿者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鸟、拍鸟。


游客告诉记者:“今年的场景格外令人惊喜,鸟类的种类数量都比以前明显多了。现在清水河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为这些鸟类提供了更适宜的家园,也让我们观鸟提供了良好的场地。”


目前我区野生鸟类已达412种,哺乳类动物42种,两栖爬行类动物26种。其中鸟类约占北京市鸟类物种数量的80%,不乏国家一、二级保护珍稀鸟类,是北京地区唯一能看到七种鹤的区域。2024年,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也首次现身我区。


观鸟志愿者李爱宏表示,密云生态环境好,观鸟的地方也多。从云蒙大桥到西线的黑龙潭等地方,东线到北庄、太师屯、不老屯等地,都是观鸟的好地方。密云目前已记录鸟种400多种。


2024年,我区完成密云水库上游清水河、潮河部分河段的水禽保护与栖息地恢复项目,恢复水鸟栖息生境27.8万平方米,湿地面积达2.1万公顷,持续保持全市最大。同时,在野生动物的保护手段和技术上也不断创新。2024年发布《密云区生物物种名录》,是全市首个区级层面最丰富的生物物种名录,收录物种含 9 大类共 3785种。我区构建了动植物资源监测体系,实现了从人力巡查到先进设备实时监测的跨越。依托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实现了对动植物种群的实时监测、智能识别和数据分析。


据密云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副主任李建介绍:“截止到目前,累计记录图像、声纹、视频等数据300余万条,我们以数据为基础,以密云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为指导,更加科学地制定后续的保护策略,同时也吸引了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主动与我区开展项目合作,有效提升了我区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优良的生态环境,科学的保护工作,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密云。我区将继续秉持科学保护、智能管理的理念,为北京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贡献力量。

以上内容来自生态密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