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网上刷到一个视频:

一个拄着拐杖,脚步发颤,身型佝偻的老人,站在村口送女儿女婿回城里上班。

此时已是深夜。

子女反复劝说,让父亲先回屋休息,怕他站久了身体撑不住。

但老人说什么都不肯。


还反复叮嘱着:

“太晚了,路上开车一定要注意安全。”

“到了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回去后,千万要照顾好身体,有空多回来看看啊。”

子女应声和着,随后上了车,把车开远了。

可直到车灯已经消失在视线中了,老人依然站在原地呆呆地看着。


那一幕,让十点君觉得有些心酸。

突然想起《亲爱的安德烈》中说:

“所谓父母,就是那个不断对着你的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每年一到春节,总会让人喜泪参半:

喜,是因为能和全家人团聚热闹;

泪,则是因为这难得的相聚实在短暂。

以致让人说不清:

这到底是种奖励,还是裹着糖衣的“惩罚”。

也难怪很多人都说:

“春节,就像是做了一场热闹的梦。

一场需要等待360天,才能换来5天的美梦。”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走过很多路,但永远最喜欢回家的路。”

其实就在几天前,这场回家的幸福才刚开始。

有人开车从深圳穿越900多公里,回到了老家湖南怀化。

当经历12小时的颠簸终于到家时,看到了父母都守在院子里等待。

小孙子一下车就扑进了奶奶的怀里。

两人笑呵呵地抱了很久。

那瞬间,所有疲劳被一扫而空。

“不管路上多累,团圆就是回家过年的意义。”


也有小夫妻因为路上堵车,凌晨4点才到家。

却发现爸妈不仅没睡觉,给他们留着门,桌上留了饭。

还把院子里和房间里的灯全都开着。

看到孩子们平安到家了,又放鞭炮为他们接风洗尘。

“他乡的当头月,永远不如故乡的一盏灯。”


大概很多人的父母,都和前文的爸妈一样:

一听说孩子快回家了。

就一天天眼巴巴地盼,茶饭不思。

等到回家那天,甚至连觉都不睡了,定要等孩子到家才心安。

以前十点君也会心疼父母的等待,想着:

“要不,下次别提前告诉他们了。”

但如今却渐渐变了想法:

或许,期待也是一种幸福。

岳云鹏的母亲就曾和儿子说:

“如果你提前一周告诉我‘你要回家’,我会开心一礼拜;

如果你提前一个月告诉我,我会开心一整个月。”

爸妈想要的很简单。

见孩子一面,看看孩子的变化,听听他最近发生的事。

多一起待待,多说说话。

这份喜悦,连带着见面之前的等待都成了甜蜜的。


只可惜,这场相聚实在太短暂。

而热闹后的分离,更让人悲伤。

有人因为要值班,得提前离开家。

妈妈听到后,急得直跺脚。

“大过年的,上什么班呢!”

可急归急。

当平静下来后,又着急忙慌地去包饺子、做饭菜。

给孩子准备了一大箱的年货,让他值班时也能好好吃饭。

也有的妈妈,在孩子临走前硬塞了一个保温杯。

叮嘱女儿:

“一定要先洗再用。”

等孩子上车后拧开保温杯,发现里面有一打100块的现金。

那是妈妈一年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

她知道女儿一向要强,报喜不报忧。

但又怕孩子在外钱不够花,多受罪。

所以才使了这个“心眼”。


还有的爸爸因为大雪封路。

于是扛着女儿30斤的行李箱,在厚厚的积雪中走了10里山路。

丝毫不提自己腰椎间盘突出的疼痛。

直到把女儿送上了车,爸爸还在窗外笑着挥手。

可等车子开动,女儿再回头时,却发现爸爸正背过身在偷偷抹眼泪。


你们看。

爸妈的爱总是无声,却又满溢的。

它们藏在被年货塞满的后备箱里,藏在车已开远,却仍在注视的目光里,藏在打扫干净的房间、热腾腾的饭菜、灯火通明的等待里......


细微、琐碎、不起眼。

但只要我们留心,便能明白其中的深沉。


有句话叫:

“不管多大,只要爸妈还在,我们永远是孩子。”

一位97岁的老父亲,听说51岁的女儿发烧了,非要亲自去看看:

“你咋了?吃得下饭不?上不上医院啊?”

好不容易被外孙劝走了,20分钟后又自己颤颤巍巍地走了回来:

“要不还是去医院看看吧?

爸陪你,你不用怕。”


还有一个67岁的爷爷回老家看望90岁的妈妈。

一不小心在沙发上睡着了。

妈妈从屋里拿了件衣服,轻轻地盖在了儿子身上。

转身又进了厨房,去做儿子最爱的红烧肉。

等菜做好了,儿子也睡醒了。

嘴一张,就吃到了妈妈喂到嘴边的肉:

“真好,还是小时候的味道。”


有一种父爱如山,是“有爸在,你啥都不用怕”;

有一种母爱如水,是“妈怕你冷,多穿点,别冻着”。

只要爸妈还在,我们总是有家回,有怀抱,有依靠。

又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故事。

网友小林在折腾19小时后,终于生完了孩子。

当时已经筋疲力尽的她,根本顾不上刚生产完赤裸的下半身,只想眼睛一闭睡死过去。

然而小林的妈妈坚持伏在女儿身边,拿着纸巾沾着温水,一点点地擦拭着女儿腿上的血迹。

一遍又一遍,仔仔细细,里里外外......

直到都擦干净后,才帮女儿穿上了衣服,把她体面地送进产后病房。

那天从医院回家的路上,母亲坐在车里一直哭。

心疼女儿在生产过程中受的罪。

可一到家,又马上强打精神,给女儿炖鸡汤。

那之后的一个月,小林的父母每天驱车几十公里,来来回回地给女儿送饭。

生怕一不小心,女儿没坐好月子会落下病根。

或许对旁人而言,那一晚的小林成了妈妈,受苦都是“正常的”。

但对于小林的妈妈而言,女儿永远是女儿。

舍不得她吃苦遭罪。

永远想把她捧在手心里小心呵护着。

这便是父母:

不论他们多大年纪,永远想为孩子遮风避雨。

“做一点,再多做一点。”

即便头脑不再清醒,脚步不再稳健,能力不再强大。

但把最好的一切都给孩子,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话已至此。

不得不提及,那个困扰全天下儿女的千古难题:

到底是该花时间多陪陪爸妈,还是多工作赚钱养家?

康辉就曾在《朗读者》里分享了自己和母亲的故事。

在他妈妈生命的最后10年,健康状况很差,但因为工作原因,康辉很少能在旁陪伴。

妈妈不仅没有怨言,反倒每次在和儿子打电话时都会说:

“我没事,你忙你的吧。”

遗憾的是。

最终妈妈病危的时候,康辉依然在忙工作:

正在机场的他,准备去国外完成一场重要的时政报道。

尽管事发突然,但工作耽误不得。

无奈之下,康辉只能登上飞机。

也因此,错过了和妈妈的最后一面。

“那天,我在飞机上哭的很惨。”


后来,康辉为妈妈写了一篇悼文,想找一张母子俩的合照作为配图。

但翻遍手机里形形色色的照片后,才突然发现:

自己没有最近和妈妈的合影。

“以前我总认为,以后还会有很多机会和妈妈合照。

却不想如今再也没有机会了。”

在康辉写给妈妈的悼文中,有段话让我很动容:

人到中年,像这样的离别本不属意外。 但无论做了怎样的心理准备。 那一刻仍然有着太多的痛,太多的不舍与遗憾。 我竟没有留下一件过去妈妈亲手为我织的毛衣。 反而匆匆追逐着那些所谓新鲜的时尚。


毕淑敏曾在《孝心无价》中写道:

“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

相信来日方长,自己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

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

世上罕有能陪我们走完一生一世的父母。

来不及,是尽孝中最痛的事。

在母亲去世后,康辉时常想:

为了在工作中不辱使命,因而放弃陪伴家人的时光。

和为了更多地陪伴家人,放弃事业中重要的工作机会。

到底哪种才是更勇敢的选择?

“我依然没有答案。”

不只是康辉。

我想,这对所有人而言,都没有“正确答案”。

但或许,能找到一个“不那么遗憾的答案”。

再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一位76岁,有些老年痴呆的父亲,在除夕夜问儿子:

“能不能待到十五之后再走啊,元宵有花灯。”

儿子拒绝了:

“我初七得上班呢。”

没一会儿,父亲又问了一次。

儿子再次拒绝了。

过了一会儿,父亲又问了第3遍。

这次把儿子惹得不耐烦了:

“行了行了别问了,都说了不行,还得上班挣钱呢。”

父亲沉默了,没再说话。

过了几天,儿子在收拾行李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本泛黄的日记。

上面记着父亲写的一段话:

“本想初七就外出打工,可5岁的儿子央求我元宵节带他放花灯。

我想想,十天而已,也换不来大富大贵,就留下了。”

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子女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赚钱的确重要。

但钱是赚不完的。

而陪伴爸妈的时光不会倒流。

所以啊。

如果有机会,别纠结,抓紧机会回家陪陪爸妈。

哪怕只是一小会儿。

别让他们的爱,变成无止境的等待与遗憾。

人生固然难以圆满。

但遗憾能少一个是一个。

点个吧,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能陪伴孩子久一点,再久一点。

作者 | 肖肖,心里有人烟,笔下才有眷恋。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