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陕西文博单位迎来“开门红”。8天假期全省文博单位共接待游客736.35万人次,较2024年增长0.38%。这一数字背后,是陕西以文化惠民为核心,通过延长开放、门票优惠、活动创新等举措,为游客打造的一场“博物馆里的中国年”。
惠民政策“加码” 文博体验升级
为应对春节客流高峰,陕西各大博物馆推出多项便民服务,省文物局升级票务系统,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省直单位实现“一键预约”,假期预约量超74万人次。西安碑林博物馆文庙馆区提升改造后正式对外开放,以10元惠民票价迎客;昭陵博物馆发放一万张半价门票,增强文化惠民力度;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50多家博物馆,通过门票优惠、提供免费讲解、策划博物馆之夜、举办文创集市、免费数字体验、非遗展演等方式吸引游客参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30余家场馆延长开放时间,不断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感和满意度。春节八天假期,陕西历史博物馆接待观众约15.85万人次,超46万人参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此外,面对客流高峰,各场馆筑牢安全防线,定期检查设备、增派一线服务人员,确保参观安全有序。通过公众号、微博等渠道发布“错峰倡议”,秦陵博物院等热门场馆动态调整预约名额,游客满意度达98%。
社教活动“出圈” 文化IP各显魅力
春节期间,陕西各地文博单位“百花齐放”。西安以“古都底蕴”领跑,大明宫遗址公园接待游客49.95万人次;城墙景区因为灯展而人气火爆,接待游客33.25万人次;西安博物院“数字体验区”让文物“活”起来;咸阳市渭城老街凭借民俗展演和美食市集,单点接待60.17万人次,成为“流量黑马”;超25万人次在商洛市山阳县漫川古镇品味茶香与古韵的绝妙之旅,丹凤县棣花古镇开展“蛇年闹春 武动棣花”春节嘉年华活动, 16.52万人次在这里身临其境地感受宋金文化;榆林佳县白云山与横山波罗古堡以边塞风情吸睛,分别接待游客21.31万人次、 14.37万人次;神木石峁遗址带游客穿越“4000年前的春节”;5.78万人在延安黄帝陵景区祭祖祈福,6.62万人到延安革命纪念馆红色研学;18.22万人打卡富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统与信仰交织成独特年味。
白天逛展览,晚上赏灯会成为春节新潮流。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策划“蛇年生肖展”,让游客在千年文物中探寻生肖文化;照金景区吸引20余万人次打卡,革命纪念馆结合红色主题推出“长征文艺演出”,吸引家庭游客重温历史;华清宫贵妃灯展走红网络,景区吸引18.68万游客打卡。
同时,各馆还有春节知识竞赛、赠送春联、古风打卡、手工体验、专题讲座、新春祈福、知识竞赛、小小讲解员培训、思政课堂、“文物里的蛇”“红色体育大讲堂” “新春庙会”等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
科技赋能展览 线上线下“双线开花”
全省文博单位创新融合“云游+实景”,推出180余场新展览、800多场教育活动。“汉文帝霸陵考古成果展”通过VR技术还原考古现场,吸引超10万网友“云探秘”;“文物里的蛇”短视频大赛在抖音播放量破百万。西安钟鼓楼博物馆“新春知识竞赛”、汉阳陵“小小讲解员培训”等活动,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文化魅力。对于不能到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多家博物馆推出线上直播,陕历博学术讲坛通过线上视频讲座回放“中华文化”,西安碑林博物馆推出蛇年线上课程,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发布讲文物视频,咸阳博物院推出银蛇舞戈云观展,蒲城清代考院博物馆推出过年带您“云游”考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管理推出抗战年代的过年印记等,让观众在家也能尽享博物馆文化。
这个春节,陕西文博单位以文化为纽带,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可触”。从千年帝陵到红色旧址,从数字科技到非遗匠心,三秦大地用一场“文博盛宴”诠释了“何以中国”,更让“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新时代的年俗新风尚。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王越美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