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2月5日电 (马爱彬)灵蛇送福、龙腾狮舞、铿锵锣鼓……万民齐聚“耍社火”。2月5日,甘肃民勤县街头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全县18个镇的社火表演队齐聚于此,各展风采,上演了一场文化与艺术完美融合的视觉盛宴,引来万人的围观,现场年味爆棚。
当日下午2点,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社火表演拉开序幕,演员们身着绚丽华服,头戴精致头饰、步伐轻盈且歌且舞,人人神采奕奕、满面春风,尽显传统魅力,演绎岁月风华。耍龙、舞狮、扭秧歌、划旱船等节目接连登台,刹那间把喜庆氛围推向高潮,“十里欢歌百里情,民俗庆典共迎春”,小城街巷化作了欢乐的海洋。
民勤县社火“非遗”汇演现场。马爱彬 摄
“锣声伴响鼓,童叟连袖舞,这社火表演已然成了咱们这儿的文化名片,也勾起了不少远行人的乡愁。”观众张琳玉感慨道,社火表演是传承地域文化、凝聚邻里情感的重要桥梁,也是追溯历史脉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驱动力。此次汇演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既有非遗展示,又有民俗演出,既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又展现了春节新气象,寓学于乐,寓趣于教,实在令人难以忘怀。
民勤社火又称“社戏”,含祈愿、纳福之愿,是流传于民勤绿洲的古老民俗瑰宝。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们借耍社火、观社火抒发着一年的辛勤收获,祈盼着四季平安顺遂,年年物阜民丰。随着岁月流转,民勤社火融入了本地特色的民俗风情与艺术元素,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凝聚成一份厚重的情感寄托,弥漫着民勤大地特有的质朴与热情,也蕴含着无尽的活力。
“民勤社火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在当地群众中根基深厚,其活动范围覆盖了民勤的城市与乡村各个角落。”民勤县文化馆馆长樊泽民介绍,民勤社火凭借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入选第五批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多年来,每逢节庆庆祝、丰收庆贺等欢乐时刻,民勤社火准时登场,为人们带来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表演,成为当地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受大家的喜爱与推崇。
民勤县社火“非遗”汇演现场。马爱彬 摄
“‘赏非遗、闹社火’作为民勤一项特色民俗活动,凭借独特的形式、固定的流程、浓厚的仪式氛围,在时光长河里延续、发展,深受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青睐。”民勤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尹昌业说,传统节日中承载着先辈们代代相传的精神寄托,传统节日的文化演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心灵世界。唯有主动重视传统节日,才能更好地增强群体凝聚力和文化自豪感,守护住我们民族的精神脉络。
据悉,民勤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春歌、高台、锣鼓队、划旱船、舞狮、舞龙、汉服队等30余种表演形式。配乐以鼓、锣为主,隆重时鼓、锣、镲、钹齐全,再配上民勤特色唢呐,吹打起来热闹非凡。活动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启,一直持续至元宵节后结束,时长半月有余。(完)
来源:中新网甘肃
编辑:周旦
审校:李筱
责任编辑:李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