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5月28日,上海地铁1号线徐家汇站到锦江乐园站6.6公里建成通车,实现了上海地铁零的突破。如今,上海地铁线网总运营里程高达896公里,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最高效的地铁系统之一。

近年来,上海地铁除了持续推进建设,提升市民出行便捷度以外,还致力于将文化艺术融入车站,打造“可阅读、有温度、有情怀”的城市“第二空间”。如今的地铁站不仅仅是功能性空间,也是城市记忆的容器。容器中,有吴中路站的“浦江景观”、豫园站的“上海脉搏”、汉中路站的“魔法森林”、桂林公园站的“园林景观”、迪士尼站的经典卡通......行色匆匆之际,和美不期而遇,越来越多的地铁艺术空间,让身处上海的市民和游客惊喜不已。

豫园站 图:@XING DESIGN↓


吴中路站↓


汉中路站↓


近期,上海地铁又“上新”了一波艺术空间,快来看看,您被哪些“圈粉”了~

西岑站

融合设计打造水乡景观车站



近日,17号线西延伸工程东方绿舟站(不含)——西岑站开通初期运营。西岑站紧邻西岑科创中心和华为研发基地,为地面三层岛式车站,与示范区线一体化设计、无缝连接,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首座换乘门户节点。

车站结合江南水乡整体风貌进行双站(示范区线西岑站)融合设计,通过错落有致、交汇融合的建筑造型设计,以立面V型钢柱桁架系统与屋面折叠桁架系统搭配,实现了建筑结构和空间的一体化,生动展现江南水乡的美丽风韵。西岑站屋面造型为一把徐徐展开的折扇,象征着海纳百川、包容共济的上海城市精神;外立面折扇形的玻璃幕墙与银灰色的钢骨互相辉映,呈现光影幻化、晶莹剔透的效果。



站内,文化艺术长廊与现代水乡文化相映成景,以《潮涌西岑》为主题的公共艺术提取江南水乡的“水”为创作元素,代表了联系长三角地区的情感纽带。设置在出入口和站台层的“时代潮”“生活潮”和“科技潮”三件作品,以不同的色彩和造型排列方式,表现潮流涌动、水波荡漾的视觉画面。

滴水湖站

一出站就能看“海”


滴水湖是迎来初升太阳的地方,也是追逐浪漫日落的绝美观景点。沿着圆环,既有富有活力的现代建筑群,也有旖旎的自然风光。经过近一年的升级改造,滴水湖站化身“上海最美地铁站”之一。



造型奇特的滴水湖地铁站被不同明度的蓝色点缀,圆弧环形设计贯穿始终;原先的贝壳形车站顶盖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开阔的景观台,环形贝壳形遮阳棚覆盖其上。



其建筑造型汲取上海市花“白玉兰花”意象,顺其形,取其优美的弧线,为滴水湖畔增添了一座滨湖门户地标。


走出滴水湖地铁站,站立于二楼平台,可饱览滴水湖湖景。这里湖水清澈,风景如画。周末,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放松身心。傍晚时分,能看到不同时段的天色变化。

市域机场线虹桥2号航站楼站~

浦东1号2号航站楼站车站

实现建筑与场地和景观自然融合

市域机场线衔接示范区线与南汇支线,沿线串联“长三角腹地~黄浦江两岸~海陆空门户”,实现建筑与场地和景观自然融合,适当填补周边社区服务功能,依托车站上部空间打造线型公园,并将车站疏散口与慢行步道灵活结合,巧妙形成休憩节点,呈现了“一线一风格,一站一方案”的特色。

虹桥2号航站楼站——星际穿越


根据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实际背景条件,将既有预留磁悬浮局部室内空间改造为具有“现代、时尚、科技、未来”的综合交通枢纽空间。

中春路站——水韵石桥


中春路站将中国传统石拱桥的形态以及河流的动态元素,应用到该站点的建筑以及室内造型中。为了打破原建筑空间的局限性,增添建筑空间的节奏变化,通过体块变化、切割与周边元素交织形成了“轻柔”“纯粹”的建筑空间,映射出上海闵行、现代七宝、国际门户的区域特色。

景洪路站——创·核


车站采用裸装设计风格,以管线作为空间装饰,墙面采用彩色混凝土挂板,在视觉上更现代时尚,符合上海国际化都市的气质,顶面和梁采用原始结构,柱面打磨处理,喷涂混凝土漆,打造一个现代工业风未来生态车站,展现上海时尚之都的国际风范。

三林南站——入林


车站通过置入渐变生态斑块图底,消解地铁建设与城市林带的边界,打造城林相拥的生态门户。

康桥东站——入水


康桥东站依托水网密集田林环绕的优势,打造生态型科技门户;设计理念通过“水”与“站”的脉络连接,消解地铁建设与保留湿地的对立。

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站——乐·圆


车站设计以“线性公园、休闲门户、多元户外”的定位,自然融入周边景观。

浦东1号2号航站楼站——展翅高飞


车站提取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为元素,打造出展翅高飞的空间意境,寓意着上海迎着朝霞展翅腾飞的壮观宏图。

娄山关路站换乘通道

艺术赋能工程,美学提升舒适


轨道交通2号线、15号线娄山关路站地下换乘通道改造工程于近日正式启用。该通道投用后,乘客换乘从地面转入地下,换乘步行距离由原来的400米缩短为320米,换乘时间也由原来的约15分钟缩短为9分钟左右。



为提升市民换乘舒适性,彰显城市特色品味,车站设计以上海城市建设为灵感,打造了“遇见天山,脉动都市”的主题沉浸式公共艺术和文化空间。在设计中,充分融合了天山路、娄山关路的商业、休闲、生活等元素,并结合地域人文环境和周边建筑美学特征,运用当代艺术表现和灯光技术,营造了摩登现代、轻松活力的都市气质。

龙华中路站美术新空间

开启带有异域风情的光影之旅




近日,乘客在龙华中路站临近1号口的美术新空间里,可以驻足享受一场带有异域风情的光影之旅。近50件索罗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近600平方米的方正空间里展示。其中42件作品的原作收藏于马德里索罗亚博物馆,另有5件作品原作藏于阿斯图里亚斯美术馆。

展览分为四个主题单元——“成功之路”“大海深情”“亲密家人”“索罗亚笔下的西班牙”,以生动色彩和精巧的光线,表现出独一无二的能量。


此次展览是索罗亚的艺术遗产首次如此全面地呈现给中国观众。在上海繁忙的交通交汇处,乘客可以近距离欣赏到这一独特的地中海之蓝,还可以扫描作品二维码,在手机等移动端体验互动,深入探索索罗亚的艺术世界。

陆家嘴站换乘通道

法式浪漫嵌入陆家嘴的繁华



最近,不少乘客经过2号线、14号线陆家嘴站换乘通道时会发现这里新陈列了两幅壁画。它们是由法国著名艺术家、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法布里斯·伊贝尔为上海量身创作的两幅大型彩绘瓷釉作品《城市·森林》和《友谊》。该作品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永久收藏。

作品缘何选址“落户”上海陆家嘴站?在法布里斯看来,不仅是因为“上海城市的天际线、地铁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与自己童年生活的法国山谷风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因为陆家嘴站周边高密度的通勤、旅游人群客流特征,与东方明珠、豫园、新天地等各大城市地标联通的坐标曲线,使作品得以有更宽阔的平台。

小交

上海地铁21条线路、517座车站共同组成了“由车轮串联的城市艺术馆”。城市的纵深处也变得可记忆、可想象、可共鸣。您还发现了哪些地铁艺术空间?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来源:上海地铁、乐游上海、上观新闻

编辑:张灵芝

精彩看点

上海市交通委宣传展示中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