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30年代初,全球经济危机肆虐,资本主义世界一片愁云惨雾,工厂停产、失业飙升,人人叫苦连天。而此时在苏联,情况却截然不同——斯大林正准备将苏联打造为世界工业强国。
面临资本主义经济一片惨淡,斯大林却高调宣布要在五年计划内实现工业腾飞。这番豪言在当时引来无数嘲讽:全球危机都救不了苏联,你一个封闭的国家能翻天?
然而四年后,苏联不仅完成了五年计划的工业目标,还站上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宝座。苏联是如何在危机中逆势崛起的?斯大林的策略又有何独到之处?
乱世出英雄,工业猛升级
1930年代初,全球经济危机席卷而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一片狼藉:生产力停滞,商品卖不出去,失业人数更是突破历史新高。
各国民众苦不堪言,曾经的繁荣景象一去不复返。就在这一片萧条中,苏联却异军突起,成为了工业增长的奇迹。这个奇迹背后,离不开苏联独特的体制和政策策略。
斯大林,他清楚看到资本主义国家在危机中苦苦挣扎,经济低迷到连最基本的市场需求都无法满足,而苏联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目标——快速工业化、实现经济独立。
斯大林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如果苏联抓住这场危机,趁着资本主义国家的疲软期加速发展,未来就有望成为工业强国。于是,苏联在五年计划的带领下,把眼光瞄准了国际市场上那些被资本主义国家积压的设备和技术,决心在工业上“拼”一把。
此时的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西方国家的生产过剩和失业危机,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顽疾”,但苏联的经济体制恰恰没有这个问题。
斯大林明白,这种局势下的苏联并非孤立无援,而是可以逆势而上,因为他可以在国家计划经济下控制工业产出,把市场导向内需和战略物资储备。借助全球经济危机,斯大林有效推动了国内资源的高效分配,形成了稳健的国民经济体系。
于是,苏联在一片经济萧条的资本主义世界中成了“特立独行”的存在,工业产值逐年上涨,还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
斯大林在联共(布)十六大上自豪地指出,苏联的经济成绩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证明。资本主义国家因制度的缺陷导致经济衰退,而苏联通过计划经济、快速工业化,竟然在经济危机中逆势上扬。
用斯大林的话说,苏联的经济成绩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完胜”。他高调宣称,这不仅是政策的成功,也是经济制度的胜利。
于是,苏联在这一时期成功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位置。看来,乱世中果然能出“英雄”,苏联在这波经济浪潮中可谓是抓住了天赐良机。
土法上马不够用,西方帮忙加马力
“自力更生”这四个字,虽然人人会挂在嘴边,但有些时候,光靠自己显然不够。苏联当时的工业基础相对落后,想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赶超,必须得“借力”。
于是,斯大林在坚定工业化道路的同时,开始向西方学习,甚至不惜花费外汇大量引进设备和技术。苏联一边宣称要保持经济独立,一边在国际市场上四处“淘金”,买下了大批先进的工业设备。
可以说,当时苏联的目标就是“自力更生+外力助推”,要双管齐下,快速把工业基础打牢。
而资本主义世界,虽然在经济上对苏联颇为“敌视”,可看到苏联巨大的采购需求,商人们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这个机会。美国、德国等国的企业争相向苏联提供先进的工业设备。
1931年,苏联一度占据了全球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设备进口国。可以说,西方国家正在因为苏联的订单而暂时喘了口气,而苏联则凭借这些设备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
除了设备,苏联还不惜重金聘请西方的工程师和技术专家。斯大林当时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让苏联人向西方学!”
他派遣大批技术人员去西方国家学习,同时引进外国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美国工程师在苏联工作,一边搭建拖拉机厂,一边教苏联工人如何操作现代化的设备,甚至连第聂伯水电站的核心设备都是美国提供的。
西方专家和技术成了苏联工业化的“马力增强剂”,让苏联在极短时间内掌握了大量先进技术,为工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斯大林当时颇为自豪地表示,苏联的工业设备都是从最先进的西方国家学来的,这种“大跃进”式的技术引进给苏联工业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速度。
西方商人只当这是赚一笔快钱,却没想到自己的设备和技术最终成就了一个日后庞大的工业强国。
苏联工业从“土法上马”转变为“引进消化”,迅速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蜕变成重工业强国,而这一切得益于苏联那种“当学生”式的态度,也得益于当时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优惠”条件。
关起门来搞发展,开门就成工业王
当然,苏联的经济腾飞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尽管通过购买设备和引进技术实现了工业的迅速增长,但资本主义国家在贸易中并不友好,对苏联实施了种种贸易限制和技术封锁。
这时,苏联也不得不加强对外贸易的控制和管理,采取了包括外汇垄断、贸易政策调整等一系列措施,以维护经济独立性。
斯大林当时深知,虽然经济发展离不开外界帮助,但也要尽量减少对外界的依赖,否则苏联工业将始终受制于人。
为此,苏联在1930年代开始实行外汇垄断政策,以确保对外经济的主动权。简单来说,所有的对外贸易交易都必须经过国家审批,私人企业不允许自由兑换外汇,更禁止私自开展海外贸易。
这一政策为苏联保持经济独立性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其避免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波动和经济冲击。除此之外,苏联还加强了反走私行动,以防资本外流,并加大对战略资源和工业产品的出口管控。
这样一来,苏联的工业化资金和物资便得以优先供国内使用,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为了应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苏联采取了一些互惠互利的贸易手段,通过增加粮食、木材、矿石等出口商品,以换取外汇支持工业化。即便在国际市场上遇到排挤,苏联依然想尽办法加大出口,避免陷入经济孤立。
1930年代,苏联成功实现了工业设备和技术的自给自足,逐渐摆脱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的依赖。这种自力更生和对外贸易政策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苏联在提升经济独立性的同时,也拥有了足够的“外援”支持,最终成就了其强大的工业体系。
到五年计划的四年期满时,苏联不仅完成了预期工业增长目标,还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站稳了脚跟。
资本主义国家面对这个“工业巨人”逐渐意识到,苏联已经不是那个在欧洲“落后”的农业国家,而是一个凭借自己封闭体制和开放贸易策略逆势崛起的工业大国。斯大林的这一策略堪称是“关起门来搞发展,开门就成工业王”。
3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逆势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传奇。从借力西方技术,到严格控制对外经济关系,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完成了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强国的跨越。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苏联凭借计划经济和灵活的对外政策,迅速成长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大国。这一切的背后,不仅有斯大林的果敢和远见,还有苏联人对工业化的执着追求。
参考资料:
《苏联东欧国家与西方之间的技术转移》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09年10月12日
《苏联应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战略举措和具体做法》中国社会科学网2009-06-01